今年100歲、居住在古洞的玉蘭婆婆快要搬家了。她將從居住了40多年的古洞搬至上水市區。她沒想到在人生的最後歲月,要重新適應一個新的家。這也意味着她要跟相識70年、常常見面的金蘭姊妹賴嫂分離,因為賴嫂會隨子女搬至元朗居住。
搬遷對玉蘭婆婆而言絕非易事,認路、搭乘升降機、開閘門等,在常人眼中看似平常,但對習慣居住鄉郊又目不識丁的百歲老人,都是需要重新學習的課題。扎根古洞多年的靈合長者健康中心,由最初支援古洞退休長者的身心健康,到注意到這些「不被看見」的搬遷需要,深知這些轉變對長者造成的困難,決意陪伴他們走過這段過渡期。
劏房是香港備受關注的住屋問題,若將鏡頭聚焦北區,其實還存在不少未被廣泛注意的不適切住房,如天台屋、寮屋、鐵皮屋等。在這些不適切住房中,住着許多像阿玲這樣的家庭,他們的故事鮮為人知。
這些家庭因收入有限、社交網絡狹小,往往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北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注意到這些「看不見」的困境,透過全面的支援服務,讓這些家庭在幽暗的斗室中找到前行的亮光。
機構長者服務團隊一直秉持「人本自立」的理念推行服務,近來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以當中的「勤運動」和「衡飲食」元素介入服務,在院舍引入「耆毅挑戰360」(低結構歷奇運動)及精緻軟餐,致力推動建立「快樂院舍」文化,冀盼為居住在院舍的長者帶來多點笑容。
機構幼兒學校相信學習源自生活,多年來以「生活學習」為學校課程的核心,讓孩子從動中學、做中成長。幾歲小人兒在學校會學習自理與照顧生命,也有機會烹調料理、登上高山及參加 2 日 1 夜的宿營等。在過程中,老師會盡量少干預,孩子就算遇上挫敗,也會透過反復嘗試,找尋解決方法。孩子因而變得更勇於嘗試,並懂得朝着興趣自主學習,為成長的挑戰作更好的準備。
中二那年,從小受母親嚴厲管教的Oscar頭一遭泛起自殺的念頭。

每晚飯桌上總會放置計時器,因為媽媽規定晚飯要在20分鐘內吃完。「嗶嗶嗶……」計時器像往常般準時響起,Oscar還未把晚飯吃完,媽媽不由分說就氣沖沖地收起他的碗碟,繼而連珠炮發道:「飯又吃不完,考試又考不好,你到底想怎樣?你這麼沒用,將來可以做什麼?」這次100分滿分的期末英文考試,他得到7、80分,在班上其實已算是不錯的分數……
在「賽馬會護老導航照顧者支援計劃」的規劃中,全港將會有9間照顧者中心和10個服務點(租用不同場地作服務)陸續啟用,專門針對護老者和被照顧者的需要,提供評估和支援服務。今年7月開始,分別位於馬鞍山We Go Mall商場及大圍新翠邨商場的兩間賽馬會照顧者中心正式啟用,並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營運。
近年本港物價高企,食品價格升幅更遠超通脹水平,對基層打工仔及長者而言,得到兩餐溫飽變得困難,甚至是奢侈。「我有時為了方便,午餐求求其其吃個麵包頂肚就算。」77歲的阿二和不少葵涌區基層街坊一樣,兩餐慳得就慳。後來,阿二得到樂聚軒「『樂心樂餸』社區互助支援計劃」幫助,不再需要為兩餐煩惱,更成為義工幫助街坊鄰里,助人自助。
2022年起,金齡薈獲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支持,連續兩年推行社區計劃「連結『里』——深水埗社區支援計劃」(2022)、「老.地方見!」(2023),聯同信義會教會永生堂,招募深水埗區街坊做義工,以不同方式關心鄰里。
2020 年 11 月,本機構獲得平和基金資助,推展全港首創的 24 小時 AI ChatBot 戒賭輔導服務,以嶄新方式回應社會需要,讓更多人及早發現賭博成癮問題,適時踏出改變的一步。
一條平平無奇的毛冷線,經過一班婦女和長者們用心鉤織下,成為一朵朵太陽花,向大家分享從鉤織中找到的正能量,猶如太陽花般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