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Stories
機構長者服務團隊一直秉持「人本自立」的理念推行服務,近來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隊以當中的「勤運動」和「衡飲食」元素介入服務,在院舍引入「耆毅挑戰360」(低結構歷奇運動)及精緻軟餐,致力推動建立「快樂院舍」文化,冀盼為居住在院舍的長者帶來多點笑容。
機構幼兒學校相信學習源自生活,多年來以「生活學習」為學校課程的核心,讓孩子從動中學、做中成長。幾歲小人兒在學校會學習自理與照顧生命,也有機會烹調料理、登上高山及參加 2 日 1 夜的宿營等。在過程中,老師會盡量少干預,孩子就算遇上挫敗,也會透過反復嘗試,找尋解決方法。孩子因而變得更勇於嘗試,並懂得朝着興趣自主學習,為成長的挑戰作更好的準備。
中二那年,從小受母親嚴厲管教的Oscar頭一遭泛起自殺的念頭。
每晚飯桌上總會放置計時器,因為媽媽規定晚飯要在20分鐘內吃完。「嗶嗶嗶……」計時器像往常般準時響起,Oscar還未把晚飯吃完,媽媽不由分說就氣沖沖地收起他的碗碟,繼而連珠炮發道:「飯又吃不完,考試又考不好,你到底想怎樣?你這麼沒用,將來可以做什麼?」這次100分滿分的期末英文考試,他得到7、80分,在班上其實已算是不錯的分數……
每晚飯桌上總會放置計時器,因為媽媽規定晚飯要在20分鐘內吃完。「嗶嗶嗶……」計時器像往常般準時響起,Oscar還未把晚飯吃完,媽媽不由分說就氣沖沖地收起他的碗碟,繼而連珠炮發道:「飯又吃不完,考試又考不好,你到底想怎樣?你這麼沒用,將來可以做什麼?」這次100分滿分的期末英文考試,他得到7、80分,在班上其實已算是不錯的分數……
在「賽馬會護老導航照顧者支援計劃」的規劃中,全港將會有9間照顧者中心和10個服務點(租用不同場地作服務)陸續啟用,專門針對護老者和被照顧者的需要,提供評估和支援服務。今年7月開始,分別位於馬鞍山We Go Mall商場及大圍新翠邨商場的兩間賽馬會照顧者中心正式啟用,並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營運。
近年本港物價高企,食品價格升幅更遠超通脹水平,對基層打工仔及長者而言,得到兩餐溫飽變得困難,甚至是奢侈。「我有時為了方便,午餐求求其其吃個麵包頂肚就算。」77歲的阿二和不少葵涌區基層街坊一樣,兩餐慳得就慳。後來,阿二得到樂聚軒「『樂心樂餸』社區互助支援計劃」幫助,不再需要為兩餐煩惱,更成為義工幫助街坊鄰里,助人自助。
2022年起,金齡薈獲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支持,連續兩年推行社區計劃「連結『里』——深水埗社區支援計劃」(2022)、「老.地方見!」(2023),聯同信義會教會永生堂,招募深水埗區街坊做義工,以不同方式關心鄰里。
2020 年 11 月,本機構獲得平和基金資助,推展全港首創的 24 小時 AI ChatBot 戒賭輔導服務,以嶄新方式回應社會需要,讓更多人及早發現賭博成癮問題,適時踏出改變的一步。
一條平平無奇的毛冷線,經過一班婦女和長者們用心鉤織下,成為一朵朵太陽花,向大家分享從鉤織中找到的正能量,猶如太陽花般溫暖人心。
根據《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討論文件顯示,估計十多年後香港患慢性疾病病人的數目會增至300萬,佔總人口約37%,這個數目仍未包括未獲診斷和治療的患者,實質患者人數可能是已確診人數的兩倍。
屯門地區康健中心執行總監林國偉(Laurence)表示,這個驚人的數字反映了整個醫療體系將要面對的沉重壓力,尋找和及早治療潛藏在社區的慢性疾病患者更是刻不容緩,這亦促使了地區康健中心的出現,針對性地處理,包括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退化性膝關節炎、腰背痛、中風、髖關節骨折及急性心肌梗塞後期等病症的市民的需要。
屯門地區康健中心執行總監林國偉(Laurence)表示,這個驚人的數字反映了整個醫療體系將要面對的沉重壓力,尋找和及早治療潛藏在社區的慢性疾病患者更是刻不容緩,這亦促使了地區康健中心的出現,針對性地處理,包括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退化性膝關節炎、腰背痛、中風、髖關節骨折及急性心肌梗塞後期等病症的市民的需要。
三歲的男童小安(化名),透過學前康復服務的中央轉介而入讀信義會頌安幼兒學校,接受兼收輕度弱能兒童服務,透過全日制兼顧學習與生活的整全及共融課程,讓他逐步適應校園環境,建立具個人化的學習動力與能力,進而改善社交及溝通能力,更有自信地在自己的舞台上揮灑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