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我們敬重的社區回收工作者
2023-01-19
採訪、撰文:許莉霞 / 攝影:黃詩雅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街上喝完飲料,大家通常隨手將飲品包丟進垃圾箱;店舖在取出貨物後,就直接把紙皮箱棄於街上。這些明明可回收的物品,往往就這樣被送到堆填區。多虧一個個長者,每天都在社區把可回收的物件分類,並收集起來變賣。雖然他們大多是為生活餬口而做的,但他們對社區環境的付出實在功不可沒。

這天,我們跟着阿環婆婆了解她的回收工作。她大多撿拾到的物品都會送到「綠在區區」,原來她在社區做回收的原因,只是一心想為環保出一分力,想社區整潔一點,堆填區少一點垃圾。長者們為社區付出良多,奈何他們很多時只被忽視甚或歧視,其實他們值得我們多一點尊重。


阿環會盡量靠近路邊整理回收物,以免阻礙路人。

年終無休的回收日常


64歲的阿環婆婆每日天未光4點半就起床,原來她趕着要到樓下公園及附近社區撿拾不同的回收物,不然5點半就會被人拾光。辛勤工作到8點,她才咬個小蛋糕作早餐。然後,身型嬌小但行動矯捷的她拿着大膠箱裝水,開始清洗膠樽、鋁罐、玻璃瓶以便回收。為免卻路途遙遠的搬運,她會把紙皮送到鄰近的紙皮回收車,其餘均推到「綠在區區」。阿環盡量不想紙皮留過夜佔位置,所以9點多回收車開門便會馬上推去賣。現時紙皮每公斤只值7、8角,儲了一大車,最後才換得21元。


這麼大車的回收物,原來最後只換取到21元。

之後,她開始整理其他回收物放上手推車。過程中,有大叔看到,不友善地指着她表達不滿。原來之前也有街坊因為阿環在街上整理回收物報過食環,最近她更常常因而被食環清場,但其實她已盡量為行人着想把物品擺放得妥當。然而,也有姨姨知道她做回收,特地留起家中的可回收物送給她。一切整理好,緊接着就是30分鐘前往「綠在區區」的長征,中途要過4條馬路,還要走兩條上斜斜路。但婆婆健步如飛,左轉右拐就到達目的地。一大車回收物,每次大概換到200分,她一口氣換了兩排總值4,000分的維他奶(即是她推了約20天的成果),熱情地要請我們和街坊喝。


阿環認為「綠在區區」較環保,所以大部分回收物會送到此處回收。

之前,阿環因着照顧家人辭掉從事了十多年的清潔工作,過往工作時她已有回收習慣,眼見社區各處不時出現可回收物,便開始全身投入社區回收。她藉着清洗及整理回收物,紓緩生活上的緊張情緒及壓力。她道:「我全年無休的,好似往常做清潔般,只有年初一不工作。」不管有人說她是「大陸婆」、「垃圾婆」,她依舊走到哪裏都會帶着購物袋撿拾。她解釋:「香港每日都有這麼多紙皮、膠樽、鋁罐掉被拋棄,我們再不環保,堆填區不就無位?」她會撿花叢中的汽水罐,因為怕滋生蚊蟲;也會撿地上破碎的玻璃瓶,因為怕穿拖鞋在社區走動的長者危險。她深知自己是在做環保,是做着正確的事,所以風雨不改地堅持工作。

建構回收友善社區

長者辛勤在社區工作,其實值得我們更多的尊重。靈合長者健康中心獲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贊助,與新福事工協會拾平台和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設計院於2021年6月開始,合辦為期兩年的「拾連」計劃,通過外展服務接觸北區、旺角及土瓜灣區從事社區回收的長者,讓一班默默耕耘的長者被社區看見,計劃至今已接觸約200位長者,其中約70位成為中心的服務使用者。計劃透過關顧類服務、職務支援類服務及社區教育,讓社會對於社區回收工作多點認識,從而提升社區回收者的工作條件和身份認同,建構回收友善社區。計劃主任林穎彤(車車)說:「我們希望提高大眾對於社區回收工作的關注,尊重『社區回收工作者』的回收工作,不再稱他們為『拾荒者』。」


「拾連」計劃主任林穎彤期望大眾認同社區回收者的付出。

他們還特別對應長者需要,設計了「社區回收工作者」的專用手推車。阿環讚口不絕:「好大幫助!這架車好好推。我自己那架上斜很吃力,這架車的車轆靈活點,會推得輕鬆點。」而且,手推車還設有剎車手把,推車落斜時不用跟向下衝的車子鬥力,沒有那麼費力。同時,車子還設有鈴鐺,遇着快將撞到途人時,不用聲嘶力竭地叫喊,讓他們工作得更安全。另外,隔個星期中心會安排小組教長者職安常識,也教他們用手機WhatsApp、影相,同時提供物理及職業治療。中心還在建立「回收友善商店網絡」,鼓勵社區小店為長者提供不同幫助,如恆常讓長者於店鋪後巷停泊手推車、轉贈回收品或關心附近的回收者等。計劃將於2023年3月推行「社區回收月」,期望透過社交專頁、宣傳品、活動等,讓關顧社區回收工作者的網絡延展開去。


中心特別為長者設計手推車,以減低他們工作的勞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