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信義角度 — 疫情下看基層的匱乏及反思

「肺炎」肆虐,使香港陷入慌亂,人心虛怯、裁員及失業問題開始浮現……使人擔憂;另一方面,疫情亦讓我們反思基層的匱乏及需要。

基層勞工保障缺乏

過去兩、三個月,香港人四出「撲口罩」外,不少人以「在家工作」的形式上班,而一些基層勞工,他們不能在家工作,更因缺乏口罩而只能一罩戴多天。政府大張旗鼓說要「撐企業」,但對勞工的安全保障,卻敷衍了事。

更令人擔心的是,經濟下行導致開工不足及裁員,失業率已攀至近年高峰;但社會提出了多年的「失業救濟金」,政府卻一直堅拒考慮,只以「綜援」作「擋箭牌」。

照顧者求助無門

近年民間一再提出照顧者的支援問題,但政府回應不多,疫症下這問題更顯嚴重。在停學的情況下,青少年中心、託管服務暫停,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更大,甚至被形容是在家「困獸鬥」,但我們整個社服系統,根本沒有這群照顧者的資料,更遑論提供支援。

如果我們的日常服務不是只局限長者/殘疾人士,一直沒有從照顧者為本的政策上考慮,今天這群照顧者便不至於只能自求多福。

緊急服務無應急方案

在疫症的影響下,整個社福系統(不論政府或非政府機構)都接近「停擺」,一些「日常服務」對這些影響仍可以「承受」,但一些「緊急服務」對象卻面對極大困難。

例如有服務對象表示需要申請「緊急基金」,甚至「綜援」時,不知如何求助(各區辦事處保持開放時間不一,公眾難以知悉,不少辦事處電話難以接通、申請人只能在門外投遞登記,等待保障部職員跟進);基層經濟困難,但申請「職津」等服務時,卻被回覆在「有限度服務」下需時更久;一些非政府機構的「食物銀行」,亦被指僵化而缺乏靈活應變……

欠缺「必須服務」的概念

疫情下,社福機構以安全為原則,多只提供「必要服務/有限度服務」。這是保障同工,也保護服務對象的必要措施,但問題是我們其實對「必須服務」並無很清晰的概念。

除院舍服務是在無懸念下被視為「必須服務」外,其他似乎都只靠機構/單位/同工自行判斷。細想之下,對獨居長者、少數族裔,我們在社會困境下是否倒過來要加強服務?幼兒早期訓練是否能在加强保護措施下維持培訓,以免使這些孩子失去最佳訓練時間?一些託管服務是否有必要仍該對有特殊學習需要、居於不適切住所等服務對象作某程度開放......?

面對疫情,我們對於基層的匱乏情況,應該認真檢視社福界的「回應力」。


Share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