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關服侍 — Boundary 界限
曾浩賢牧師
聖經中有一個常被稱為「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也是教會思考社關服侍(社會服務)時常被引用的故事。這故事的起首是有一個熟識猶太人律法的律法師來挑戰耶穌,打算以自己的學識來擊倒耶穌。當談到「愛鄰如己」這一條重要律法時,律法師便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
「誰是我的鄰舍呢?」這是一條有關「界限」(Boundary)的問題。在芸芸眾生之中,那些人才算是我的鄰舍,需要愛他們如同自己呢?而在社關服侍上,「界限」也是我們常常會面對的問題—誰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呢?若這人有需要,但他不符合我們服務對象的條件,我們是否為他提供服務呢?
就着「誰是我的鄰舍呢?」這問題,耶穌用了「好撒瑪利亞人」這故事來回答。故事是有一個人在路上遇到強盜,強盜不單連這人的衣服也搶走,更把他打個半死才離開。之後,有一個祭司(註:祭司是猶太人的宗教領袖)經過,看到這個半死地躺在路上的人,他沒有伸出援手,反而是繞路而行。接著,有一位利未人經過(註:利未人是猶太人中被選召出來在聖殿中事奉的人),同樣地,他看見,又卻繞路而行。最後,有一位撒瑪利亞人經過(註:當時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是不和的),他看見這人便動了慈心,不單幫他醫治包紥,更把他帶到旅店並託人照顧他。
為何祭司和利未人好像視而不見、繞道而行?有人說是因為忙碌,亦有人說是因為當時的宗教規定,若他們接觸死屍,便會被視為不潔一段日子,不能在聖殿中工作。但無論是忙碌或是宗教規定,這些便成了他們的「界限」,使他們沒有選擇去幫助。相反,那位撒瑪利亞人卻打破了傳統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不相往來的「界限」,出手救助這個躺在路上無助之人。
說這故事,不是說作社關服侍的人不要設任何「界限」,甚麼都要做,甚麼都要幫。事實是每一個機構、教會和人都有其限制和角色,所以嚴格來說,「界限」有時是讓我們的工作有焦點且做得更好。然而,我們也要常常檢視自己的服務正受着怎麼樣的「界限」,是好的還是壞的?再者,「界限」會否設定得太窄太硬,導至我們的力量未能充分發揮?說到這裡,筆者想起因難民問題面對很大政治壓力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難民問題嚴重的時候,多國先後收緊「界限」,甚至拒絕接收難民,而德國國內要求收緊「界限」的呼聲也日漸高漲,但默克爾及其政府卻仍願意盡力接受難民,並呼籲各國分擔。筆者又想起一些開辦食物銀行的本地教會,他們除了派發受政府資助的食物給合資格申領的人外,也會自行籌措,為那些因種種原因未符合資格的人提供食物。
現有的「界限」(Boundary)是幫助還是窒礙?這是作社關服侍時常常要反省的問題。
作者:曾浩賢牧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牧師,信義宗神學院助理教授(社關服侍學、實用神學)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