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信義角度 — 同行抗貧路




貧窮的問題,伴隨了香港多年,一直未得到真正的改善。去年年底公佈的《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更顯示香港貧窮人口高達135萬,佔全港人口的20%,是2009年以來的紀錄。為此,有人以「愈扶愈貧」去形容政府的工作,惹來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的不忿,在「局長網誌」中作出反擊,認為是沒有細讀報告的錯誤評論,「以揶揄政府為快而已」。而政務司司長、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就以勞工收入增長令貧窮線上調、人口老化、住戶小型化等因素,來解釋整體貧窮人口及貧窮率上升的原因;並加上因為貧窮住戶的統計只看收入,使可能擁有的物業及資產者,亦會被視為「貧窮」,意指數字實有「被誇大」的情況。

政府透過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交通津貼等措施,固然對受惠家庭有正面的扶貧作用,不會「愈扶愈貧」,但羅局長的不忿,不知是有心或無意,卻明顯是錯讀批評者的焦點。批評他們明顯不是說扶助了受惠家庭,卻導致他們更加貧困,而是「揶揄」政府似乎推出了不少扶貧措施,但卻無助減輕香港的貧窮問題。

貧窮人口及比率上升以外,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亦不斷加劇。2017年年中發表的堅尼系數,香港便又再創新高至0.539。多年來,政府只着眼為貧窮率上升找「藉口」,卻不對症下藥,拿出真正的長遠策略去應對!

面對明知持續惡化的貧窮問題,政府只願推出「「長生津」、「低津」、「交津」等頭痛醫頭、脚痛醫腳的措施;每年財政結算出現鉅額盈餘,政府庫房「水浸」,政府也只是以「年年清」的「派糖」方式還富於民。

一些社會已倡議多年甚至已有共識的政策建議,政府不是一直拖延,就是千呼萬喚終於實行時仍是強差人意。例如「全民退保」,討論了數十年,有了政府自己委託的研究報告及民意支持,政府仍是堅拒推行;取消強積金與長期服務金的對沖,政府同意了,卻仍在蹉跎討論如何執行的階段;最低工資實行了,工資金額偏低以外,仍拒絕每年做檢討;公屋數十年來有助貧窮家庭「脫貧」,但近年輪候時間卻一直高於「三年上樓」的政策指標,特首林鄭月娥不急起直追,反忽然說出租公屋去到80萬便已足夠﹝現已近76萬﹞,不少市民長期捱貴租,自是「窮上加窮」 ……

為了繼續更有力催促政府推行有效的扶貧政策,包括信義會在內的多間社會服務機構,剛成立了「社福抗貧聯盟」,我們亦會在2018年3月25日,舉行「民間扶貧高峰會」﹝正式名稱待定﹞,期待透過更多人的參與,讓我們同行抗貧路。




Share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