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舍連線」— 劏房及基層家庭支援計劃 劏房雖小 世界很大
不僅為居住在劏房和惡劣居所的住戶改善家居環境,更陪伴住戶走出劏房,結連社區網絡;以人為本,兼顧住戶斗室內外的需要,這正是「鄰舍連線」—
劏房及基層家庭支援計劃的理念。
十二月某個週六的下午,又是本機構太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鄰舍連線」—劏房及基層家庭支援計劃同事及一群熱心義工聯合「出動」的日子。這天到戶進行家居改善工程的家庭是小琳的家,就讀小三的小琳和媽媽黃女士相依為命,兩母女住在大埔舊墟一個不到80平方呎的劏房單位,室內堆積的雜物讓本來已很缺乏的活動空間更形狹窄,莫說平時兩個人睡覺要擠在碌架床的下格,就連小琳每天溫習和做功課都沒有固定地方。
齊「起動」改善劏房戶居住環境
幸好黃女士早前透過鄰居的介紹,參加了「鄰舍連線」計劃,獲中心安排計劃其中一批義工,「COMMA起動社」的成員,負責她們家的家居改善工程,她和女兒小琳更有機會定期參與計劃內一系列親子、自學及交流活動,讓日常生活更形充實和豐富。
這個下午「落手落腳做裝修」的,除了有起動社發起人之一建築師麥喬恩(Wayne)外,還有另外三位核心成員李坤賢(Dexter)、余志恆(Derek)和Michelle Huang。 四人跟負責「鄰舍連線」計劃的兩位社工周秀汶和陸一心,在太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匯合後,隨即一起把預先購置的物資運送到小琳的家。但見四位義工一到埗便很有默契的分成兩組,按早前經過視察後預先設計的圖則各忙各的,一組負責裝嵌傢俱組件,另一組負責調整原有的位置和空間,以採納新的傢俱和設計。四人馬不停蹄地忙了整個下午,隨着原來四處堆積的雜物被一一收納到新增的置物架和櫃內,室內的空間感得以大大增加,騰空的上格床還可以讓母女倆以後各自擁有自己的睡床,至於新置的可活動摺檯,就讓兩人吃飯和小琳溫習也有固定的地方。 看見家裡煥然一新,黃女士面上不禁流露滿足的笑容,10歲的小琳更興奮地說:「好似有了新家一樣!」。
助基層家庭建立社區鄰舍網絡
斗室空間和環境獲得改善了,斗室內的人呢?「鄰舍連線」計劃負責社工周秀汶說:「劏房雖小,世界很大﹗」。招募室內設計或熟悉木工的社區人士擔任義工、替家庭重新規劃家居設計、運用每戶約港幣$2,500的美化家居基金購買或製作合適的家具等,協助住戶改善家居的行動,只是計劃的一部分。中心希望以改善住屋環境為切入點,協助基層家庭建立社區鄰舍網絡,重建睦鄰關係以至社區歸屬感,關心社區和環境。
她指出,這個由樂施會支持的計劃由2017年3月開始,至2019年2月結束,橫跨兩個年度,目標一是為50個劏房/基層家庭進行「家居改善計劃」,改善參與家庭的生活滿足感;目標二則是透過鼓勵家庭成員參與,升級再造工作坊、親子宿營、社區議題關注平台、「家鄉煮婦」導師及社區墟市等各項課程及活動,提升參與家庭的多元技能,協助他們發掘強項和持續發展。
另一位負責社工陸一心補充,計劃參加者會參與社區不同類型的活動,並從社群中得到社區支援,建立社區聯繫,提升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計劃亦會推動家庭認識社區及劏房相關政策,反思政策與他們自身的關係,倡導他們表達意見及訴求。
每個人也有值得尊重的居住權利
完成工程,感到開心和滿足的除了居住在劏房和惡劣居所的住戶,還有一班義工。「小琳的家」是起動社第一個與中心合作的項目,也是他們在大埔區進行的首個項目。
由兩位香港土生土長建築師發起「COMMA起動社」,是一個為改善社區及基層居住環境而成立的社區設計組織,組織的十多位核心成員各有專長,不定期參與服務的義工也有上百人。提到起動社自去年成立以來,一班熱心的成員已為約二十個居住在惡劣居所的家庭進行了家居改善工程。Wayne謙稱一班成員只是利用自己的「老本行」,「順理成章」在工餘時做些有意義的事。他認為,家應該是可以為家人提供互動空間及開心的地方,而起動社義工服務的背後,是對每個人也有值得尊重的居住權利的認同。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