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菁華 — 幹一些傻事 尋找快樂之源
採訪、撰文:Jonathan ╱ 攝影:Knight ╱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你係咪黐線㗎?」這是符菁華(Kirsten)的朋友、家人、同事向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Kirsten的每個決定都令他們無法理解:穿着一件厚海綿造的鯊魚衫跑馬拉松、用一半人工去助養和做善事、用所有假期去外地做義工,以至嫁給一個在印度工作的尼泊爾男子,她甚至差點成為修女。
每次回到村莊,Kirsten都會被一班小朋友圍繞著,快樂不言而喻。
符菁華(Kirsten)自小崇拜德蘭修女和南丁格爾,長大後希望効法他們,結果如願以償當上一名護士。1999年, Kirsten從瑪嘉烈醫院護士訓練學校畢業後當護士學生,出的第一份糧,便用了200元助養第一個小朋友,之後有能力便繼續助養,現在她正助養身處印度、蒙古、柬埔寨、非洲、大陸和越南等15個小孩,她還不時助養動物和捐錢給慈善團體,每月的捐助金額是月薪的一半。「用200元就可以助養一個小朋友,咁唔係好抵咩?」一般人外出食一餐都不只這個數,Kirsten卻用這筆錢做更有意義的事。為了做善事,Kirsten現在都不吃自助餐,跟朋友外出,都是去一些較便宜的餐廳,女孩子最愛的時裝、化粧品,足夠便好,她選擇省下錢來做善事。
Kirsten的快樂源於幫助別人,她甚至考慮過當上修女,在印度服侍。
「唔試過又點知得唔得喎!」
數年前,她看到香港護鯊會的一個展覽,相片展示了人類為了享用魚翅濫殺鯊魚,取了鯊魚鰭後,將仍是活生生的鯊魚拋回大海,讓牠們自生自滅,相片呈現出的都是血淋淋的景象。於是,Kirsten決定要為香港護鯊會做一些事情,向護鯊會的工作人員提議穿着鯊魚裝跑全馬。「會焗死你架喎!我地平時只會着住喺學校做宣傳、派傳單用㗎咋。」護鯊會員工聽了之後,感到難以致信。「唔試過又點知得唔得喎!」Kirsten決定了的事總會毫不遲疑地付諸實行。結果她在2014年的渣打馬拉松幫香港護鯊會穿起鯊魚服跑了個全馬,呼籲大家不要再吃魚翅,之後她每年都繼續跑。
數年前,Kirsten開始到柬埔寨和印度最貧窮的地方做探訪和義工。自此,她用了自己的全部假期,到這兩個地方做義工。因此,她在醫院當護士的工作變得更有意義,一來可以在醫院幫到有需要的病人,二來賺到的錢可以用來助養小朋友及支持她到這兩個地方做義工。她試過放工後到機場睡一、兩個小時便上機去做義工,媽媽也替她擔心,不明白她為何愛做義工愛得這麼瘋狂?
Kirsten和Melville於今年8月結婚,再回到印度這個他們相識的地方。
「我在最貧窮的人身上看見了光。」
「我在最貧窮的人身上看見了光。」Kirsten說將一袋五公斤的米送給一個柬埔寨的村民,他卻將大部分送給鄰居,自己只餘少量。當時Kirsten充分看到人性無私的一面。貧窮的地方有更多人情味,知道彼此的困難,就更懂得分享和感恩。
2014年7月,Kirsten跟隨宣明會來到印度加爾各答德蘭修女之家當義工,當時他們幾個義工見到的情景實在很令他們震驚—走出加爾各答的火車站,他們便看見不到100呎的街上臥着百多人,有些已經死去;舉頭望天,滿天都是等待街上有人死去後吃死屍的烏鴉。在這旅程中,Kirsten跟教會的修女一起工作,服務很多貧困和垂死病人。隔了4個月,Kirsten瞞着家人自己一個獨自回到德蘭修女之家的仁愛會服務。這次,她作了一個決定—要當一名修女。她甚至向修女們詢問所需程序,他們說先要參加兩個星期的課程,看看她是否適合。於是Kirsten回到香港後努力跟同事安排調假,希望可以有兩星期假期,可惜過了大半年也安排不到。再過了一年,她又回到印度,這次她遇上第一次去印度時帶隊的宣明會職員,出生於尼泊爾的Melville。Melville自一次意外後,放棄了美國的工作,以原本七分一的人工在印度宣明會工作。這次重遇,兩人發覺彼此的價值觀相近,都是全心全意為神服務和幫助有需要的人,尤其是小朋友,所以便開始交往。Kirsten視這次相遇是上天的感召,天主不讓她當修女,反而安排了這一個男人,定必有其意思。
數年前到柬埔寨做義工後,每隔數個月Kirsten便會回來。
交往了近兩年,兩人決定結婚,更用五萬元在柬埔寨偏遠小村買了一畝地,計劃婚後為當地孩子建學校。Kirsten將這個想法告訴媽媽的時候,媽媽給嚇呆了,因為媽媽知道女兒選擇了一條會捱苦的路,更何況是一個在印度工作的男子。「你為什麼不選一個香港人,偏要選一個在印度工作的男人?」媒體大量負面報道印度男性如何欺負女性,媽媽深信印度的男人都是壞人,Melville雖不是印度裔,但也被標籤了。知道Kirsten的決定後,媽媽一個星期也沒有跟她說話。當時媽媽極力反對,兩母女不知為此事哭了多少遍。Kirsten和Melville都有共識,也很孝順父母,決定一定要得到媽媽允許才會結婚,於是為這事不斷祈禱。一星期過後,媽媽終於開口,說想了解這個男孩,最終Kirsten和Melville在父母的祝福下於今年八月結婚。說到未來的計劃,會不會留在印度?Kirsten說一切交給上主安排。
自己的作為實在是微不足道
Kirsten的父親有一份正職,卻經常以自己學過的中醫醫術幫人義診,Kirsten甘願放棄一般人趨之若騖的享受和生活,做一個在別人眼中的傻人,除了受父親的影響之外,也因為在外面她看見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更多比她更傻的義工的義舉。在印度為窮人分配食物時,她曾見過一個婆婆向她不停叩頭,讓她感到不好意思,後來才知道婆婆過往都在街上行乞,來到這裡也以為在街上。她也曾幫助一個整塊臉潰爛了的垂死病人洗傷口,因為太痛楚的關係,婆婆用力扭着Kirsten的手,洗完傷口,婆婆不是在呻吟,反而是第一時間向Kirsten說對不起。Kirsten清楚看見,在這世界最貧窮的國度裡的人們,沒有埋怨,只有感恩。
在印度德蘭修女之家,她又遇到一個已退休的意大利義工婆婆,婆婆從60歲開始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到垂死之家工作,至今已20年有多。婆婆用自己的退休金在這簡陋的地方建設了一間治療室。最近她因病要回家做手術,義工們跟她餞別,但一個月後她又回來繼續做義工。對比起這個婆婆,Kirsten說自己的作為實在是微不足道,這個最貧窮的地方充滿了愛,也有很大的感染力,這是她的親身經歷。
「好抵」的真正價值
Kirsten的 傻勁也感染了身邊很多朋友,現在她每隔數個月回去柬埔寨的村莊,都有幾個朋友一起去,除了捐錢和物資外,有些會教國語、有些教急救。當地雖然有學校,但沒有人願意為這條窮村落教英文,老師都外出去幫付得起錢的學生補習,沒錢的就只有留下來,結果就沒法考得上去,留在村裡繼續做農夫。
Kirsten在村莊中認識一名讀書很好的小女孩,因為沒錢往城市讀大學,Kirsten便資助她所有生活費和學費。令Kirsten感動的是這名小女孩夢想回到村裡做一名老師,幫助這裡的小朋友。「我幫了這個女孩,這個女孩又幫翻其他小朋友,你話係咪好抵呀!」
Kirsten和Melville於印度相識,為了服務有需要的人,他們都變成別人眼中的「傻」人,卻活得快樂。
買到便宜的貨品,我們會覺得「好抵」;Kirsten則覺得將金錢投放在助養或為小朋友完成夢想的事情上就會覺得「好抵」,但後者有着雙倍的價值,因為投放的資源除了改變別人的生命,也同時為她帶來快樂。
Kirsten說看過很多人因為要考入名校、要買樓、要成功,有不少都患了抑鬱症,甚至青少年也因為家庭和學校給予的壓力變得抑鬱和沒有盼望。或許我們也應該好好考慮像Kirsten一樣,幹一些傻事,尋找快樂之源。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