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低欲望社會

職場信念╱司徒永富

日本著名經濟評論家及思想家大前研一去年出版了新書《低欲望社會》,掀起了一輪熱議。近年,我們常常聽到現在的年輕人被批評為「無感」、「沒有上進心」和「對工作沒承擔」等等,更別提要有工作熱情了!

大前認為主因是他們缺少了上一代擁有的物欲和成功欲,這與以前的日本人總想出人頭地、勤奮工作、向着目標進發的觀念完全不同。現在的年青人不願買房買車,主因是不想承擔風險。因為社會發達,低廉商品湧現,年輕人選擇以低價格、最少量的物品去維持生活。

大前研一說的理論也勾起我對現今香港年輕人的寫照。在幾十年前的香港,不少祖父輩(包括我的爺爺)也是從內地逃難來港的,他們大半生經歷戰火及偷渡,走過生死,能夠安全到港的,自然更加珍惜人生,希望開拓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因如此,上一代人一般很有膽識,勇於開拓自己的事業。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和身邊人同心合力,共同達致目標,這就是所謂的「獅子山精神」。譬如說,上一代人由於貧窮,不少是住在木屋區的,生活環境惡劣,但倫理關係卻十分密切。上世紀60年代,香港紡織業興盛,在木屋區開設了很多家庭式經營的製衣廠,當某家的製衣廠發展迅速、愈接愈多訂單時,他們就會將訂單分給附近的鄰居協助製作。結果,一個木屋區中,往往會開設了多間不同的製衣廠,這樣,製衣廠的規模便愈來愈大,使香港成為當時的國際紡織業市場的重要一員。

然而,當香港走過將近半個世紀,上述的輕工業沒有了,互助的人情味也隨著居住環境而改變了。刻下香港的生活指數高得驚人,高昂的樓價已不是普通家庭甚至專業人士可以承擔的,一般小商戶也敵不過年年加租的壓力,種種現象都讓一眾新生代感到氣餒。

值得探討的是,年輕人的拼搏精神去了哪裡呢? 若仔細觀察,現在年青一代不是沒有拼勁,只是他們不一定放在舊經濟模式的職場上作上流動力,因為那裡是一個落後於他們成長的數位化年代,例如一樣的工作分明可以在家或咖啡店甚至沙灘用ipad完成的,卻硬要山長水遠去坐在辦公室內完成;一個電話、視像甚或手機群組會議便能解決的問題,卻被迫坐在會議室花上兩小時聽老闆訓話。種種離地和過時的工作生態日復一日地蠶食了大部分年青人的鬥志,加上用儲蓄來實踐夢想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我看到不少年青有為的乾脆把工作當成只為餬口,只管盡快收工、善用週末和假期發展和享受各式各樣的興趣,在那裡卻可以看到他們十足的拼勁。這些興趣不少最終都能把其中的正能量轉化到職場上應用,關鍵是老闆願不願意放下身段,迎接新經濟年代和營造土壤讓年輕人慢慢介入和成長。

低欲望一族的出現,從不同社會的發展角度可以有很不同的理解,也不一定是壞事,或者是某一年代重拾動力的必然過程。




司徒永富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行政)及副教授,並於鴻褔堂集團出任執行董事。曾有多篇研究文章刊於國際學術期刊,他的學術研究範圍主要為創新管理、領導才能、組織文化及企業管治。




Share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