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程詩詠 — 敢想敢做

撰文:陳曉盈 、Mak Mak ╱ 攝影:陳曉盈 ╱ 部分相片提供:Brian Ching

「既然可以落場參與,就要博到盡。每一個運動員都需要找回自己,我亦一樣。」香港著名運動攝影師程詩詠Brian Ching背着重達40磅的攝影器材在地面溫度近60℃的賽車場上步行45分鐘,拿着相機浮沉大海4小時,甚至冒着被削頭的風險,堅持為運動員拍攝出一張張高水準的相片,透過視覺的衝擊,向大眾宣揚體育的價值。


Brian只靠一對蛙鞋,在大海浮潛舉機近4小時,只為拍攝香港滑浪風帆代表隊的英姿,事後Brian與運動員合照。

運動攝影與一般攝影不同,拍攝前要有大量的準備,才能在千分之一秒中拍攝最精彩的一刻。以下是運動攝影師需要具備的條件:


Brian本着「盡全力、博到盡」的精神,成功拍攝一張又一張精彩的相片。

條件1:認識運動

著名戰地攝影師Robert Capa有句名言:「If your picture is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對Brian而言,運動攝影不但需要攝影技術,更需要理解整個運動原理、賽程、運動員背景和比賽戰術,加上擁有運動員般的體魄,才能將自己與運動靠近,成為場上的一部分。否則,即使有再先進的拍攝器材,也只能拍到運動的表面,並不能拍攝出運動員的神髓和背後的精神價值。

Brian對各類運動都有興趣和認識,由熱門的足球、籃球、冷門的板球、極限運動、甚至很多人聞所未聞的卡巴迪(Kabaddi) ,他都會去拍攝。在芸芸運動中,令Brian最感興趣去拍攝的莫過於一級方程式賽車(F1)。他指出,拍攝F1的難度最高。因為賽場相當大,他需要背着沉重的拍攝器材行走整條賽道,認識每一個彎位,視察有沒有廣告板等遮擋物,詳細部署數日賽事的拍攝安排、估計比賽狀況、圖輯完整程度、自己的體能消耗等等的配合。「所有事都需要計算,並不是單靠運氣。這樣才能與同場各國世界級的攝影師較量,提升自己的攝影水平。」

Brian的部署讓他拍攝到一張又一張優秀的作品。在2016年10月2日F1馬來西亞站中,Brian成功捕捉車手咸美頓的戰車引擎起火的一刻,相片獲美聯社採用,更有全球超過二十份報章頭版轉載。


條件2:與運動員溝通

除了運動比賽,Brian亦會為不同運動員擺拍(按攝影師的要求,設計特定的環境及動作而進行拍攝的相片)。他指出,每個運動員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要拍出他們的特質和背後的體育精神,必須與運動員詳談,細心了解他們的運動故事和心理狀態,甚至事先重溫運動員比賽時的錄影片段,才能拍攝出一輯凸顯運動員風采的圖輯。「即使是擺拍,拍攝前都需要大量的準備功夫和溝通,否則相片就沒平平無奇。」


Brian拍攝時都會與運動員詳談,確保能拍出運動員的神髓。

在Brian的鏡頭下,每張相片都講述了運動員的故事:桌球好手吳安儀的成功有賴父親的啟蒙、跑道是已退役田徑跑手蘇樺偉的人生舞台、保齡球世界冠軍胡兆康背負港隊的沉重壓力、曾一度退役的羽毛球好手「黑妹」葉姵延有打不死的精神……

Brian指出,有很多攝影師都只要求運動員裝出一些動作和姿勢,但這不但看得出肌肉紋理的錯誤,更易令運動員受傷。「每次的拍攝,我都向運動員保證每個動作於6個鏡頭內完成。當中十分講求我與運動員的事前溝通,我每按一下的快門都要準確無誤。」


Brian不時自費拍攝世界級體育盛事。其中,他在2016年F1馬來西亞站拍攝到車手咸美頓的戰車引擎著火一刻。

條件3:瘋狂投入

外國攝影藝術文化十分普遍,但在香港卻被忽視。「我從不計較輸贏,既然落得場就要盡全力、博到盡,就對得住自己,找到自己。」Brian為擁抱運動攝影夢想及獲得更大的攝影自由度, 2008年毅然放棄新聞攝影記者的工作,更賣樓籌集資金成立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從昔日新聞攝影轉到商業攝影,更走上攝影教育路。

Brian希望將體育精神及正能量帶給下一代,向年青人傳承運動員的熱和光。2015年年初,他開始自資籌備「The Making Of『我們的運動員』攝影展」,積極聯絡運動員安排拍攝、與學校商討在校舉行攝影展的可行、為運動員尋找贊助商等。經過不斷的努力,最終「The Making Of『我們的運動員』攝影展」於2016年於十間學校作巡迴展覽。

除了透過作品展現運動員的體育精神,Brian更為每間學校展覽安排一位運動員到場分享,鼓勵年青人積極追夢,讓 他們明白讀書以外也可以有多元出路。

「我中學時讀書成績不好,運動亦不算好,但喜歡運動,便加入了不同體育校隊。可惜沒有天分,結果只可以一直做後備……不過,因為我懂得攝影,亦有運動知識和觸覺,現在也能以運動攝影師身分代表香港。只要想做,願意踏出第一步,就可以做得到。」他期望,未來可以把「The Making Of『我們的運動員』攝影展」帶到更多中學,鼓勵更多年青人尋找自我價值。


Brian指出,這張相並不是用眼去看着拍攝,而是要用耳去聽。當一個專業運動員開球時,網球着地和擊球所需的時間是相同。因此,若用眼望着王康傑發球的話,按快門的反應會較慢。所以,要在短短千分之一秒時間同步拿捏按快門和擊球,才能拍攝到王康傑甚具力量和鬥志的相片。


為表達胡兆康背起港隊重擔多年壓力甚大,Brian特意在背後掛上特區區旗,讓胡兆康蹲在保齡球賽道上,望着保齡球,代表他一直肩負港隊重擔的責任。即使在2014年患癌至痊癒,胡兆康也僅讓香港保齡球總會會長及教練知道,以免打擊當時隊友備戰亞運的士氣,確保隊友能在亞運會奪得獎牌,讓保齡球穩守精英運動項目。


Brian為捕捉極限運動員Dominik Hernler玩鋼索滑水(Cable Wakeboard) 的神髓,冒着被剃頭的危險坐在水泡上,讓運動員多次在他頭上飛過。只要運動員動作有些微差池,Brian都會隨時受傷。


Brian強調,每一個圖輯都需要有一個完整故事,不單運動員,教練、工作人員、環境都是重要的元素。在香港首屆Formula E賽事中,工作人員(Marshals)務求賽事能在安全情況下進行,自費幾千元往內地日夜集訓3天。Formula E賽事的成功,不但運動員,還有一班在背後默默工作的工作人員,他們正正也是體育精神。


Brian與葉姵延傾談時,葉姵延提及她從小打不死的故事。因此Brian為突出葉姵延打不死的精神,便選擇她兒時長大、練波的地方—廣源邨進行拍攝,以表達一個香港女孩由屋邨打入奧運,帶出香港不屈不撓的精神。



Share

 

版權所有©2017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