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林秀芳、 巫水英 — 無悔青春 幼兒校長40年培育無數小幼苗

採訪、撰文:Mak Mak ╱ 攝影:陳曉盈 ╱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十多二十歲正是女性的花樣年華,兩位剛於年前退下火線的幼兒學校校長林秀芳和巫水英,自中學畢業投身信義會的幼兒教育服務後從未離開,由幼師做起至出任校長,三、四十年間春風化雨,為香港培育無數小幼苗。


(左起)林校長與巫校長都很感激教會與機構的栽培

年青時已是信義會教友的林秀芳校長在70年代中學畢業,當時年方19歲的她在教友的介紹下到當時的基督教信義會芬蘭差會應徵,後來獲聘在差會轄下的靈安幼兒中心任教,從此一生與信義會的幼兒服務結下不解緣(基督教信義會芬蘭差會的幼兒服務在1993年移交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更一做便是四十年,直至去年才從興華幼兒學校校長的崗位退下來。


當年林校長(左1)與同僚穿起靈安幼兒學校的幼師制服,甚有芬蘭民族特色。

力大無窮的校長

跟機構內其他年資較深的同工提起林校長,不少同工最記得的是這位校長力大無窮,經常親力親為與校工們一起搬枱搬凳。林校長笑說:自己能夠一下子搬三、四張幼兒學校的小床,都拜小時候的鍛鍊所賜,只因家中開設流動豬肉檔,所以自己經常要捧着一大籃豬肉「走鬼」,久而久之也練得十分大力。

至於巫水英校長則在1980年加入挪威差會的聖福樂幼兒中心,之前曾任職製衣等不同行業的她, 25歲那年在夜校修畢中學課程,同學笑稱她那麼喜歡小孩子,最適合便是當幼稚園教師,啟發本身就很享受被小孩子簇擁的她嘗試投考幼師,後來成功入職,由幼師做起至出任頌安幼兒學校校長,直到前年退休。

巫校長笑言,早年教育和社會資源都沒有現在豐富,她在入職幼兒中心前從不同行業學習到的十八般武藝,正好都可以在幼兒教育工作中用上。


林校長與特別回來歡送她的興華幼兒學校第一屆畢業生在學校門前留影。

感激機構用心栽培

回望過去數十年與教會及機構同行的教育生涯,兩位校長都十分感激教會與機構的裁培,他們表示,無論是差會或機構,從來沒有忽略對員工的培訓,而早期獲得很多服侍低下層的機會,也讓他們更能明白要常存感恩的心。

提到兩人都在入職信義會後從未轉工,巫校長說:「到處楊梅一樣花,人最重要是要有感恩的心。」她指出,機構開辦七間長全日制的幼兒學校,不但回應到社會上雙職家庭的需要,讓全職父母可以安心工作不用擔心孩子,也能履行服務社會的使命。

林校長則說喜歡信義會有情,能夠做到關心弱勢及處處顯關懷。她舉例說:位於柴灣的興華幼兒學校,自2000年啟用至今教導過的學生很多都來自新移民家庭,這些家長很多時對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知半解,所以同事也會特別予以輔導,做到不僅關心孩子,也關心他們的家庭。

林校長強調,照顧孩子身心靈十分重要,她說:「孩子發脾氣或喊一定是有原因的,學校以外,一定也要關心他的家庭。」。


回望與機構同行的數十年教育生涯,(左起)林校長與巫校長同樣充滿喜樂。

家庭影響孩子成長

執教鞭逾三十年,兩位校長都形容以前的學生比較乖巧,現在的學生則相對精靈,但有情緒問題的學生也多了。巫校長認為這與社會氣氛有關,因現在無論是父母或孩子都要求多了。她說:「現代人只懂要求,忘記盡了力便好。」林校長認為應鼓勵孩子只學一樣課餘學習,注重作息有序及重視家庭時間。

她又認為孩子的成績好不好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培養良好的品德,這方面學校與家庭需要緊密合作。她回憶起以前有一個學生品行很差,不但時常隨便吐口水,更有一次摑了自己兩巴掌,於是她向學生的家長痛陳利害,指出老師只可以在學校制止學生犯規,但在家裏就要由父母去教。此番分析得到家長認同和配合,後來看到學生上中學後成了斯文少年,她也感覺十分欣慰。

針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機構轄下七間幼兒學校都有開設兼收組,巫校長說:難忘以前頌安幼兒學校有一個有自閉症的小朋友「十分難搞」,經常大叫又不肯吃飯,讓很多老師及清潔嬸嬸為着要安撫他的情緒、照顧他吃飯及帶他到廁所清潔而疲於奔命,幸而大家一直沒有放棄,包括耐心教他吃飯,「由吃一小匙飯到用蝦條送飯至正常食餸食飯」,最後學生順利畢業,過程中學校與家長更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林校長與學生一起穿上節慶服裝向大家拜年。


返回頂部

經歷收生不足年代

兩位校長在任時都經歷過學校收生不足及經營困難的年代。2002年隨着深水埗聖福樂幼兒學校的結束,機構在馬鞍山新區開設了頌安幼兒學校,當時面對出生率下降及區內多達五間幼兒學校的競爭,加上翌年又遇上沙士疫潮,頌安幼兒學校曾有長達五年面對入不敷支和收生不足的危機,而收生人數最少時,全校只有24名學生、一名校長和兩名幼師。

巫校長說:多得機構和員工同心艱苦經營,學校服務的口碑又得到口耳相傳,情況才逐步得以改善,近年100名學額每年都可以收滿,可說是恩典。林校長說:興華學校也曾面對收生不足的問題,後來也是新移民家庭的孩子填滿了學額。

除了在學校用心培育幼兒,兩位校長跟機構及其他同工多年來一直上下一心,積極爭取改善香港的幼兒教育制度,包括15年免費教育、發展幼師專業階梯等等。巫校長批評政府沒有與時並進,發展幼兒教育缺乏全盤規劃,特別是全日制幼兒服務在設施、場地和空間的供應上仍停留在60、70年代的狀況,很多幼兒學校在人力資源不充裕的情況下,每天仍要因地方不足而要搬床、搬枱、搬櫃去騰出空間給孩子休息或活動,令員工的工作量百上加斤。

頌安幼兒學校同工歡送巫校長榮休。


一生的青春都貢獻在香港的幼兒教育,直至退休後的今天,兩位讓人尊敬的校長仍很享受與孩子們結伴的感覺。

感嘆幼兒教育欠藍圖

林校長與巫校長都認為,政府早前落實的免費幼兒教育政策只是「半桶水」的方案,只處理半日制幼稚園的情況,沒有充分照顧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兒學校的需要,而僅為全日制及長全日制提供部分津貼,亦會令這些學校難留住有質素的員工。

幼兒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但能看見幼苗在自己的庇蔭下茁壯成長,卻為教育工作者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兩位校長寄語幼師及未來幼師要有愛心,因為這份工作沒有愛心是做不下去的,尤其是全日制的幼兒教育不僅是照顧和教育,更著重兒童的全面成長及均衡發展。

林校長與巫校長在退休後仍然好學不倦,他們都成為了機構服務單位金齡薈的會員,積極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林校長更報讀了「長青進修在信義」的環保生態和品味生活兩個課程,她笑言:自己縱然退休了,也不會離開信義會。


上下齊心爭取15年免費教育。


 

版權所有©2016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