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盧寶星 — 不戴光環的社工

採訪、撰文:陳曉盈 ╱ 攝影:Sharon ╱ 部分相片提供:盧寶星

「自己走進歧路,不斷兜兜轉轉,都走不出來。所面對的一切都是不開心的,有很多事不被明白。如果青少年一早得到社工的幫助,就不需像我一樣走這麼多冤枉路,更不用有這麼多不可挽回的遺撼。」


Paul強調,每個青少年都是獨特的,不可由所謂的主流價值觀去決定他們的命運,否定他們的能力。


90年代時,Paul不時帶領青少年參與宿營活動。

盧寶星(Paul) 年青時曾在黑社會和毒海中打滾了十多年,深深明白黑社會和毒品對青少年的禍害。在他人生最無力之時,得到一名社工的幫助,不但帶他重回正軌,更影響他的人生方向,令他成為信義會青少年外展社工隊隊長,決意幫助一班早已被人放棄的青少年。


江湖人物成為外展社工

70年代,香港街頭龍蛇混雜,正值反叛年齡的Paul也於此時加入黑社會,接觸毒品。縱橫江湖十多年後的他,不但因毒品禍害眾叛親離、妻離子散,亦感到自己已經「玩完」,再無力面對困境。當時他曾多次決心戒毒,希望擺脫毒品的操控,可惜屢戰屢敗,不但未能戒除毒癮,更打擊了自信心,最終選擇放棄自己。此時,一名社工的出現,改變了他。「這名社工鍥而不捨地為我花了三年時間,得到他默默支持、鼓勵和肯定我的努力。」最後,Paul在社工的勸告下,接受福音戒毒,並成功戒除毒癮,重回正軌。

重獲新生的Paul放下江湖身段,晚間讀夜校中三課程,以完成會考為目標。日間則在一間青年中心當清潔工,更不時主動接觸在球場上流連的青少年,和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更與他們組織球隊和樂隊,讓青少年可以在安全的玩樂中尋找自己的價值,避免他們誤墜黑社會和毒品的圈套,重蹈自己的覆轍。

Paul積極上進的態度得到中心上司的認同,更推薦他報讀社工文憑課程。自此,Paul便一邊讀社工文憑,一邊自修中五課程,更於會考考獲佳績,轉職為福利工作員,開始他的青少年服務工作。

1992年,Paul仍在修讀社工文憑時,有一個他不認識的人找他,希望他能為信義會到上水彩園邨做開荒牛,為北區開設第一隊青少年外展服務。Paul抱着幫助青少年的信念,答應到上水開荒,正式成為外展社工。


多年來,信義會都致力與警方、禁毒處等多個政府部門進行邊境抗毒活動。

北區第一支青少年外展隊

Paul憶述,當年他第一次來到上水視察時,看到青少年問題頗為嚴重。很多青少年連群結黨在街上、球場流連,吸煙、講粗口、破壞公物、接觸黑社會,令區內人士十分反感,他們擔心外展隊的成立會聚集更多邊青,甚至反對信義會成立青少年外展隊。

Paul表示,每當踏進麥當勞,就會看到有近40個青少年日夜聚集,吸煙、講粗口、弄到店鋪四周骯髒,連麥當勞的經理也拿他們沒法。「因此,我與另外兩個社工同事主動認識店舖經理和那班青少年,成為雙方溝通的橋樑。」自此之後,青少年的行為有所尅制,街坊亦對他們的態度有所改善。機構外展社工隊就成為了社區和青少年的緩衝角色,讓社區可重新接納一眾青少年。可惜,當年外展隊仍未得到政府的資助,資源相當緊絀,人手僅可幫助上水區的青少年。因此,Paul與另外兩名外展社工努力研究北區青少年問題,並向政府遞交報告,表達北區青少年問題的 迫切。

1993年,信義會北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隊正式獲政府資助,不但可招聘更多人手,更可將服務範圍擴展至整個北區,包括上水、粉嶺、打鼓嶺及沙頭角。與此同時,外展隊接觸的青少年問題更加廣泛,更涉及跨境吸毒問題。


Paul不時舉辦發佈會和接受傳媒訪問,向社會傳達關注青少年問題的重要。


返回頂部

比政府更早洞察問題

90年代後期,港人喜歡北上消費娛樂,內地的士高更成為本港青少年聚集之地。Paul與一眾外展社工早已察覺北上娛樂成為北區青少年的新消遣,擔心他們接觸到黑社會,更引致跨境吸毒問題。因此,機構不但在區內進行青少年北上研究調查,Paul更率先帶領外展隊社工北上 視察。

調查結果顯示跨境濫藥問題極為嚴重,引起傳媒及社區的憂慮。政府也才開始正視問題,並與信義會外展隊合作,在邊境口岸進行不同禁毒活動,宣傳毒品 禍害。

單單在口岸宣揚禁毒訊息並不足夠,社區教育及青少年交流才能讓青少年體會毒品的禍害。「我們安排了一班已成功戒毒的青少年在區內接觸其他青少年,向他們作過來人分享,甚至做一些驗毒小測試,藉着不同方式與區內年青人接觸,向他們宣揚禁毒的重要。」

與此同時,Paul亦安排一班正在吸毒的青少年北上交流。在短短數日交流中,帶他們參觀深圳公安部了解內地禁毒工作,亦與他們參觀內地戒毒所聽聽在囚人士分享被毒品毀了一生的故事,也帶他們去學校與內地生交流,透過音樂、話劇形式宣揚青少年的價值。「雖然這班青少年有吸毒,但我依然很欣賞他們,因為他們的能力和思維從不比任何人遜色,甚至勝於大學生。他們在過程中學習和體會,肯定了自己的能力,並重新接納自己的過失,讓他們有所突破。」


20年來,Paul與外展隊同事都致力向青少年宣揚禁毒訊息。

浪子回頭改過自新

Paul憶述,曾經有一個青年不願戒毒,其母只可經常到中心找他求助。於是,Paul在過時過節時會寫卡給他,亦會在閒時寫信問候他近況、鼓勵他戒毒。可惜,這名青年多番答應戒毒後也失約,最後更因內疚而離家出走。5年來,Paul不斷尋找他的下落,可惜找不到,只好銷案。一次偶然的機會,Paul得知這名青年的消息,便二話不說去找他。那時,Paul看到他全身骯髒,過着潦倒、飢寒交迫的露宿生活,Paul感到很心痛,便把他帶回中心,同時通知他的母親。「當他看到你一定會走,所以你甚麼都不用做,只要緊緊擁抱他,肯定他曾為戒毒付出努力,知道他很辛苦。」

最後,母親趕到來中心,與兒子、Paul一起相擁痛哭。其後,青年願意跟隨母親回家,亦願意跟隨Paul去靈愛中心戒毒,重新做人,現在的他腳踏實地工作,成為大排檔的老闆。

「青少年和社工都有同等地位,大家都是同行。在同行的過程中,我絕不會給自己戴上光環,因為單靠社工的介入是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Paul形容,青少年與社工的關係猶如拔河一樣。起初,他們的負面力量很大,單靠一個社工的力氣是很難拉他們回正軌,但只要鍥而不捨,是不會輸的。因為家人的支持、社區資源的投入、身邊朋友的改變,都會加強社工的工作效果,一同將青少年的負面情緒拉走,為他們帶來肯定和希望。


Paul獲第17屆優秀 社工榮譽。


 

版權所有©2016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