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愛心香港 關懷弱勢社群
我們相信,關心香港並不是成年人的專利,由去年7月至剛過去的1月,137位來自12間小學的高小學生參加了別具意義的「CARE」小記者之「童建愛心香港」計劃。他們走出屯門,走訪香港扶貧機構,訪問各界專業人士,最後更將體驗成為自己的力量,策劃愛心活動,以己之力,「童」建愛心香港。
今年,「CARE」小記者計劃以「童建愛心香港」為主題,不時在活動中加入「匡扶弱勢」精神的元素,使小記者們透過活動過程了解更多香港的社會實況。
今年是中電連續第二年把其發電業務部獲得的「安全獎勵計劃」撥款用以贊助 「CARE 」小記者計劃。中華電力發電業務營運總監盧柏昌先生表示,今年小記者計劃以「童建愛心香港」為主題,可說同時宣揚「安全」和「愛心」的正面訊息。中電希望透過支持小記者計劃,鼓勵小學生們主動了解社會,積極關心社區,建立一個互助互愛的社會。
訪談與考察 了解社會實況
「計劃先安排小學生進行記者訓練,參加一天訓練營,當每位小記者都對新聞採訪有基本認知後,12隊小記者將分別展開不同的體驗活動。計劃為小記者安排了四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作「焦點對談」,各隊小記者需分別跟兩位嘉賓進行訪談。
過程中小記者與嘉賓積極互動,原來小記者在活動中亦不經意地建立了自學能力。來自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的周芷璐同學表示:「每逢訪談和考察前,我們都會積極準備問題問受訪者。」難怪在訪談後一眾小記者皆獲益良多,學習的豐碩成果果然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之後的「愛心考察」,小記者走訪了不同機構,如明哥燒臘店、城市睦福團契、食物銀行和香港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等。過程中,小記者走進社會觀察和發掘弱勢社群的實況,明白他們的真實需要。這些體驗都成為了小記者之後設計愛心實踐日的活動的契機。
愛心實踐 匡扶弱勢
一連串訪談和考察並不是總結,今年計劃更增加了愛心實踐日,讓小記者在觀察和思考之餘,在實踐中有更深刻的體驗和反思。去年12月,小記者在老師和社工的幫助下,總結體驗經歷和自己的創意,推行了一次愛心行動,以幫助區內弱勢社群或校內同學,實踐「匡扶弱勢」的精神。
訪談期間,來自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的小記者深受「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陳葒校長的義教活動啟發。他們明白到很多低收入家庭、 跨境和跨種族的學生都面對同一困難:英文差。為了幫助這些學生,小記者們決定由自己學校開始。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他們發現自己就讀的學校同樣面對低年級同學英文差的狀況,因此他們開展了以一對一形式,教導小一學生學習英文方法的活動。「小記者們可以運用他們的知識去幫助低年級同學,那是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內能做到的事。他們教低年級同學學英文的目的,是希望同學能在以後的學習上自己幫助自己。」負責老師黃博偉笑說,同時表示希望能在學校延續這個計劃。
當被問及會否繼續教導那些不懂英文的同學,兩位小記者都很肯定地回答:「會。」或許正是透過觀察和了解社區的實況,繼而去構思和設計一些幫助區內弱勢社群活動的過程,讓小記者建立了對社會的一份責任感。
期盼愛心傳承 「童」建和諧社區
負責計劃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屯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黎麗珍(Jo)指出:「CARE」小記者計劃有如耕作一般,是一個播種的過程。這計劃不只是訓練一班小記者,更是希望他們成為種子。之後是:萌芽,把活動所學帶到社區實踐;結果,反思所學;再播種,把「匡扶弱勢」的種子帶回學校,使計劃精神得以傳承。Jo盼望看見「CARE」小記者未來在校園繼續承傳他們的使命,「我很希望一班卓越小記者能成為老師的小幫手,在未來的計劃中擔任輔助角色,把小記者精神薪火相傳下去。」
「我亦希望『CARE』小記者在計劃後能把『匡扶弱勢』的精神薪火相傳。」 Jo總結道。
最後,1月31日舉行的「童建愛心香港」發佈會暨嘉許禮為「CARE」小記者計劃圓滿落幕。來自12間屯門區小學的小記者在嘉許禮上總結半年所學與體驗,以載歌載舞的生動話劇演出總結成果。然而,這個總結並不是句點,而是另一次播種的開始,希望小記者能把計劃所學的延續,建立一個和諧、互助互愛的社區。
「CARE」小記者計劃
「CARE」小記者計劃至今已舉辦了11年,是一個為期約半年的計劃,鼓勵屯門區小學生透過小記者的身分探討香港的真實面貌。今年,小記者配合主題,致力認識不同弱勢社群的生活形態、需要和資源分配等問題。計劃以關懷、倡導、研習和探索四大元素,鼓勵小記者走入大社會、聯繫小社區,由學習、體驗、實踐到反思,使他們建立公民身分的使命感。
中電安全獎勵計劃
中電安全獎勵計劃已推出超過十年,為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而設。中電會為員工提出的安全建議作配對獎勵撥款,再把款項捐獻予社會服務機構。過去兩年,中電的發電業務部連續兩年把部門所得的獎勵撥款用以支持信義會舉辦「CARE」小記者計劃。
版權所有©2015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