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登上昂平高原探索 展开「生活学习」之旅
2025年03月27日
不少新生代自小在温室中成长,不懂得剪指甲、绑鞋带,以为苹果就是肉色,习惯被家人或家佣全天候照顾。
然而,机构幼儿学校相信学习源自生活,藉着长全日学制的优势,多年来以「生活学习」为学校课程的核心,让孩子从动中学、做中成长。几岁小人儿在学校会学习自理与照顾生命,也有机会烹调料理、登上高山及参加 2 日 1 夜的宿营等。在过程中,老师会尽量少干预,孩子就算遇上挫败,也会透过反復尝试,找寻解决方法。孩子因而变得更勇于尝试,并懂得朝着兴趣自主学习,为成长的挑战作更好的准备。

「生活自理」与「生命照顾」
机构幼儿学校秉承「百位孩子百样美」的理念,认为每位孩子都是独特的,自然应该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学习,亦参考了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理念——重视经验及从生活中学习,积极在校园推动「生活学习」。

我们这天走进基恩幼儿学校,看看他们如何推行「生活学习」。这裏的老师会尽量把生活中孩子能力所及的事,放手让他们参与,令他们变得更独立。「生活自理」方面,孩子会学习收拾、清洁及预备餐点等。有一次,他们有机会学习煎蛋。高班的甄老师忆起笑说:「他们发现原来下油不会『黐底』,最后整盘煎蛋满是油,不过这也是他们的学习过程。」只要孩子有兴趣的菜式,老师就会让孩子搜集资料,写好要预备的材料,再准备及制作,还可以把经验带回家在日常应用。

孩子炒蛋制作三文治。
孩子亦会通过「生命照顾」学习,他们会在学校花园种植士多啤梨、柠檬、薄荷叶等。其后,他们就会摘下成果,泡柠檬或薄荷叶水,还会制作不同甜点。校园也有金鱼及小乌龟让孩子照顾,他们还会因担心雀鸟吃掉花园裏的毛虫而带回课室悉心照料,并见证牠们变成蝴蝶的过程。张嘉欣主任缓缓道:「我们认为生活参与最容易让孩子投入,也是最具效能的学习媒介。」

孩子在老师的「生活学习」指导下变得更自主。
由兴趣引伸成的行山旅程
老师也会透过观察发掘孩子的兴趣,再提供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学习经验。早前,有位同学看了《小高的游乐场》绘本,见到书中主角会到不同景点游玩,就跟其他同学说:「不如我们也四处去玩吧!」同学听着觉得有趣,想法很快引伸成昂平高原的行山之旅。
不过,原来很少同学到过一座这么高的山,而且山上有很多石级,对幼儿来说是一大挑战。于是孩子就想,谁懂得行山呢?然后,就去访问热爱行山的卢校长,发现要越过这座高山,需要预先进行体力训练。他们写下训练清单,进行原地跑、单脚跳等练习。张主任赞赏道: 「他们真的很投入,进行踩单车训练时,他们原本只计划踩五个圈,当下觉得不够,便踩了七个圈。他们都很雀跃地筹备,纵有挑战但也愿意尝试。」

未行过山的孩子,特地在出发前访问校长了解行山注意事项。
孩子亦阅读了很多资料,并看了相关的影片,发现山上会有很多碎石和树枝,明白到必须穿着适合行山的运动鞋。他们也发现可能会没有厕所,老师问该怎么办时,有些孩子接受不了,后来有些答喝少点水就不用去,有些则说到没有人见到的地方解决。甄老师说:「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真的会遇上不同问题,要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挑战,以及适应环境的变化。」

未行过山的孩子,特地在出发前访问校长了解行山注意事项。
粉红色石头的身世之谜
不少孩子在这次旅程中都有惊喜的发现。向来对恐龙时代有兴趣、唸低班的宇基,一心想在这次旅程蒐集到更多粉红色「陨石石头」,印证他的推论……
不久之前,学校到大潭水塘郊游,他在草丛拾获一颗石头,并大叫:「这块石头很特别啊,是粉红色的!」他猜测可能是有人在上面涂了颜色。乘车回程时,他依然反復思量,小脑袋忽然灵光一现,转向老师道:「一定不是被人涂颜色上去的,因为没有人在那裏画画,可能是陨石来的!」

宇基在大潭水塘的草丛拾获粉红色石头,他对于石头的颜色感到惊奇。
数天后,宇基在学校找到一本太空科学图书,书内有不同星体及陨石的资料。他看后唸着:「上次那块石头,应该是很久以前从天空掉下来的。」随后,他拿出石头观察,发现不只有粉红色,还有点白色及深红色。班主任也为他提供不同的石头样本,让他进深研究。小人儿边细看,脑袋边飘浮至外太空,想像起陨石掉落地球的故事。他拿起画笔,以四格漫画把想像呈现,描绘出在恐龙时代已出现的石头身世。
这次,登上昂平高原,年纪小小的宇基拿着树枝一步步走过崎岖不平的石级,享受在大自然中探索,最后搜索到多两块粉红色石头。整个学习过程从他的兴趣引入,老师再从旁提供指导及工具,启发他从生活发现,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并开展不凡的想像力。

宇基绘画的粉红色石头「身世」四格漫画
「香港瘰螈」Get!
高班的陈宇则在昂平发现了香港唯一一种本土蝾螈「香港瘰螈」。出发前,老师在课室张贴了会在山上出没的生物图片。经过山涧时,陈宇看见一个貌似蜥蜴,但没有鳞片又拥有扁长尾巴的生物。他记得在课室裏看过,想起是「香港瘰螈」,这个发现让他喜出望外!回到校园,老师着同学以黏土制作在山上看到的动物,他二话不说就制作了「香港瘰螈」。但第一次是凭记忆制作的,好像差一点点。于是,他找来学校的香港生物图鑑细读并抄下笔记,发现牠的前后肢并非分别只有三趾,而是前肢四指、后肢五趾,腹下还有橙色斑纹,再重新制作更像真的「香港瘰螈」。
其他孩子当日也很兴奋地登山,沿路趣味盎然地观察及探索。有些同学还会拿着树枝,每级石级都刺一刺看稳不稳,然后提醒同学,十分有爱。爬到山上时,同学们都很享受在自然环境中,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吃东西、玩捉迷藏、放风筝等。
张主任说:「其实我作为大人,都会想能不能登到山顶呢?但是他们年纪这么小,要跨上这么多高高的石级,并由十点起行,三点才下山,其实挺累的,起初是完全想像不到他们能挑战到。」这次旅程,也让孩子更认同自身的能力,现在正计划下次可以再去挑战哪个山峰哩!

经仔细研究后,陈宇第二次制作的「香港瘰螈」更像真。
第一次离家宿营
除了策划行山活动,老师在上个学年,还与高班同学共同策划 2 日 1 夜的毕业宿营,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 6 年来首次离开家人,学习独当一面。张主任解释:「我们办宿营其实是想让孩子知道,这三年你已成长了不少,很多事情已有能力处理,这个宿营是毕业前的成果总结。」
事前,孩子会共同规划生活日程、入营须携带的物品及游玩路线等。老师还会跟家长说让孩子自己执拾入营物品,因为这也是生活经验,家长可以待孩子预备完后再帮忙检查。孩子还计划了那天晚餐想吃牛肉乌冬,于是老师当天就带他们到街市买食材,之后由他们一手一脚备料及烹调。随后,他们就分组洗碗、清洁课室及预备软垫睡觉。

毕业前,孩子在学校进行2日1夜宿营。
孩子在最后的「课堂」,展现自主独立的能力,也在升小学前与同学留下深刻、珍贵的回忆。张主任说:「将来这个世代可能会有很多变化,我们很想透过『生活学习』,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面对挑战时也知道自己会有方法应对。」
然而,机构幼儿学校相信学习源自生活,藉着长全日学制的优势,多年来以「生活学习」为学校课程的核心,让孩子从动中学、做中成长。几岁小人儿在学校会学习自理与照顾生命,也有机会烹调料理、登上高山及参加 2 日 1 夜的宿营等。在过程中,老师会尽量少干预,孩子就算遇上挫败,也会透过反復尝试,找寻解决方法。孩子因而变得更勇于尝试,并懂得朝着兴趣自主学习,为成长的挑战作更好的准备。
「生活自理」与「生命照顾」
机构幼儿学校秉承「百位孩子百样美」的理念,认为每位孩子都是独特的,自然应该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学习,亦参考了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理念——重视经验及从生活中学习,积极在校园推动「生活学习」。
我们这天走进基恩幼儿学校,看看他们如何推行「生活学习」。这裏的老师会尽量把生活中孩子能力所及的事,放手让他们参与,令他们变得更独立。「生活自理」方面,孩子会学习收拾、清洁及预备餐点等。有一次,他们有机会学习煎蛋。高班的甄老师忆起笑说:「他们发现原来下油不会『黐底』,最后整盘煎蛋满是油,不过这也是他们的学习过程。」只要孩子有兴趣的菜式,老师就会让孩子搜集资料,写好要预备的材料,再准备及制作,还可以把经验带回家在日常应用。
孩子炒蛋制作三文治。
孩子亦会通过「生命照顾」学习,他们会在学校花园种植士多啤梨、柠檬、薄荷叶等。其后,他们就会摘下成果,泡柠檬或薄荷叶水,还会制作不同甜点。校园也有金鱼及小乌龟让孩子照顾,他们还会因担心雀鸟吃掉花园裏的毛虫而带回课室悉心照料,并见证牠们变成蝴蝶的过程。张嘉欣主任缓缓道:「我们认为生活参与最容易让孩子投入,也是最具效能的学习媒介。」
孩子在老师的「生活学习」指导下变得更自主。
由兴趣引伸成的行山旅程
老师也会透过观察发掘孩子的兴趣,再提供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学习经验。早前,有位同学看了《小高的游乐场》绘本,见到书中主角会到不同景点游玩,就跟其他同学说:「不如我们也四处去玩吧!」同学听着觉得有趣,想法很快引伸成昂平高原的行山之旅。
不过,原来很少同学到过一座这么高的山,而且山上有很多石级,对幼儿来说是一大挑战。于是孩子就想,谁懂得行山呢?然后,就去访问热爱行山的卢校长,发现要越过这座高山,需要预先进行体力训练。他们写下训练清单,进行原地跑、单脚跳等练习。张主任赞赏道: 「他们真的很投入,进行踩单车训练时,他们原本只计划踩五个圈,当下觉得不够,便踩了七个圈。他们都很雀跃地筹备,纵有挑战但也愿意尝试。」
未行过山的孩子,特地在出发前访问校长了解行山注意事项。
孩子亦阅读了很多资料,并看了相关的影片,发现山上会有很多碎石和树枝,明白到必须穿着适合行山的运动鞋。他们也发现可能会没有厕所,老师问该怎么办时,有些孩子接受不了,后来有些答喝少点水就不用去,有些则说到没有人见到的地方解决。甄老师说:「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真的会遇上不同问题,要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挑战,以及适应环境的变化。」
未行过山的孩子,特地在出发前访问校长了解行山注意事项。
粉红色石头的身世之谜
不少孩子在这次旅程中都有惊喜的发现。向来对恐龙时代有兴趣、唸低班的宇基,一心想在这次旅程蒐集到更多粉红色「陨石石头」,印证他的推论……
不久之前,学校到大潭水塘郊游,他在草丛拾获一颗石头,并大叫:「这块石头很特别啊,是粉红色的!」他猜测可能是有人在上面涂了颜色。乘车回程时,他依然反復思量,小脑袋忽然灵光一现,转向老师道:「一定不是被人涂颜色上去的,因为没有人在那裏画画,可能是陨石来的!」
宇基在大潭水塘的草丛拾获粉红色石头,他对于石头的颜色感到惊奇。
数天后,宇基在学校找到一本太空科学图书,书内有不同星体及陨石的资料。他看后唸着:「上次那块石头,应该是很久以前从天空掉下来的。」随后,他拿出石头观察,发现不只有粉红色,还有点白色及深红色。班主任也为他提供不同的石头样本,让他进深研究。小人儿边细看,脑袋边飘浮至外太空,想像起陨石掉落地球的故事。他拿起画笔,以四格漫画把想像呈现,描绘出在恐龙时代已出现的石头身世。
这次,登上昂平高原,年纪小小的宇基拿着树枝一步步走过崎岖不平的石级,享受在大自然中探索,最后搜索到多两块粉红色石头。整个学习过程从他的兴趣引入,老师再从旁提供指导及工具,启发他从生活发现,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并开展不凡的想像力。
宇基绘画的粉红色石头「身世」四格漫画
「香港瘰螈」Get!
高班的陈宇则在昂平发现了香港唯一一种本土蝾螈「香港瘰螈」。出发前,老师在课室张贴了会在山上出没的生物图片。经过山涧时,陈宇看见一个貌似蜥蜴,但没有鳞片又拥有扁长尾巴的生物。他记得在课室裏看过,想起是「香港瘰螈」,这个发现让他喜出望外!回到校园,老师着同学以黏土制作在山上看到的动物,他二话不说就制作了「香港瘰螈」。但第一次是凭记忆制作的,好像差一点点。于是,他找来学校的香港生物图鑑细读并抄下笔记,发现牠的前后肢并非分别只有三趾,而是前肢四指、后肢五趾,腹下还有橙色斑纹,再重新制作更像真的「香港瘰螈」。
其他孩子当日也很兴奋地登山,沿路趣味盎然地观察及探索。有些同学还会拿着树枝,每级石级都刺一刺看稳不稳,然后提醒同学,十分有爱。爬到山上时,同学们都很享受在自然环境中,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吃东西、玩捉迷藏、放风筝等。
张主任说:「其实我作为大人,都会想能不能登到山顶呢?但是他们年纪这么小,要跨上这么多高高的石级,并由十点起行,三点才下山,其实挺累的,起初是完全想像不到他们能挑战到。」这次旅程,也让孩子更认同自身的能力,现在正计划下次可以再去挑战哪个山峰哩!
经仔细研究后,陈宇第二次制作的「香港瘰螈」更像真。
第一次离家宿营
除了策划行山活动,老师在上个学年,还与高班同学共同策划 2 日 1 夜的毕业宿营,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 6 年来首次离开家人,学习独当一面。张主任解释:「我们办宿营其实是想让孩子知道,这三年你已成长了不少,很多事情已有能力处理,这个宿营是毕业前的成果总结。」
事前,孩子会共同规划生活日程、入营须携带的物品及游玩路线等。老师还会跟家长说让孩子自己执拾入营物品,因为这也是生活经验,家长可以待孩子预备完后再帮忙检查。孩子还计划了那天晚餐想吃牛肉乌冬,于是老师当天就带他们到街市买食材,之后由他们一手一脚备料及烹调。随后,他们就分组洗碗、清洁课室及预备软垫睡觉。
毕业前,孩子在学校进行2日1夜宿营。
孩子在最后的「课堂」,展现自主独立的能力,也在升小学前与同学留下深刻、珍贵的回忆。张主任说:「将来这个世代可能会有很多变化,我们很想透过『生活学习』,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面对挑战时也知道自己会有方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