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回应 2025年施政报告
2025年09月19日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本机构) 1976 年成立以来心繫社会,以创新的方式、关爱及以人为本的精神为基层及弱势社群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本机构欣然看到是次施政报告涵盖多个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范畴,这将为社会各界带来实质帮助,切实提升市民的生活质素。为此,本机构就以下重点项目提出建议,期望能与政府及业界携手合作,确保资源精准投放,回应有需要的社群。

1. 缔造健康校园环境 重视前线同工精神压力
施政报告内提到针对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将三层应急机制扩展至小四至小六试行;并会鼓励更多学校人员接受精神健康急救培训,这无疑有助及早识别受困扰的学生,以提供合适的支援。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研究发现,75%自杀个案事前并无徵兆,单单培训对防止学童自杀的成效有限;另外,前线同工亦反映,处理这些个案令他们承受巨大压力,但现时缺乏足够的支援措施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故此,本机构建议持续落实三层应急机制外,亦需提供更多支援协助予师生,以及鼓励学校建立一个健康互助的环境气氛,令学生感到被支持、减少焦虑;同时,更应关注前线同工的支援系统,借镜医管局推行的「情绪绿洲计划」经验,为社工及相关前线同工提供有系统及常规化的情绪健康及压力管理支援,例如:设立专业心理支援热线、提供临床心理谘询及增设同伴互助小组,让前线同工在提供服务时,亦可照顾个人身心。

2. 确保本地青年人得到发展及就业机会
本机构支持僱员再培训局(ERB)推出微证书课程,以加强本地劳工培训,这亦有助青年人提升竞争力。然而,尽管本港失业率偏高,而年轻族群的失业率更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组,惟政府未有计划暂停针对特定行业的补充劳工输入计划,本机构担忧政府如何平衡输入外劳的需要与本地青年的就业机会。

因此,建议政府一方面加强推动技能培训,确保本地青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实施清晰且可调节的外劳入境政策,并按行业及技能层级设定年度配额、再定时检讨。建议政府推动企业优先聘用本地青年,保障其就业机会;同时亦鼓励本地与外来青年的交流合作,并提供创业补助、实习机会等,以巩固本地青年的发展信心,确保香港社会长远稳定发展。

3. 优化照顾者支援与数据互通
政府近期试行实施「动态高风险照顾者资料库」,对象包括为正在领取「低收入照顾者津贴」的家庭;但合资格领取有关津贴的名额分别只有8000个(护老者)及3500个(残疾人士),而领取综援及其他政府援助的照顾者并未被纳入此资料库内,尽管他们同样被视为高危群体。在全港估计有275万名照顾者的情况下,此资料库的涵盖范围明显不足。

本机构促请政府在确保私隐前提下,实现照顾者数据互通,藉此有效连繫政府各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关爱队,善用资源、回应照顾者需要。本机构同时建议「动态高风险照顾者资料库」内应包括正在领取综援的家庭名单,以扩大数据库覆盖范围。

4. 居家安老及远程復康服务的发展
根据社会福利署2025年7月数据,轮候津助及合约院舍平均需时长达18个月,参加改善买位计划的私营安老院平均也需时5个月,合共平均仍需9个月,反映安老住宿需求持续紧张。在人口持续老化的大环境下,可见「居家安老」将成为安老服务的长远发展趋势。

本机构建议政府加速推动长者居家照顾服务转型,审视及善用创新科技,如「tele-practice」远程復康模式;在确保私隐问题获得妥善处理的前提下,提升家居照顾效能,使更多长者可安老于社区,实现「居家安老」的愿景。同时,鼓励社区、家庭及非政府组织协力参与,推动长幼共融和互助的文化。

5. 加强回应残疾人士需要
政府宣佈将与大学团队合作制订康復产品消费者指引,本机构对此表示欢迎。除了与大学团队合作外,建议政府亦可与社福机构的康復服务协作,选取社区作为试点,让残疾人士及其照顾者有机会亲身试用相关产品,并成立焦点小组收集使用者的实际回馈,以完善指引内容,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及切合残疾人士、社区需要。

此外,本机构乐见政府关注智障人士的老龄化问题,逐步在专为严重及中度智障人士而设的宿舍推行一站式支援及照顾服务,为老龄化智障人士提供全面和丰盛的关顾。建议政府将此措施恆常化,并定期检视中度智障宿舍的人力资源配置,确保照顾质素。同时,建议加强支援交通安排,有助服务使用者覆诊及参与社区活动,促进其社交及生活质素。

总结:
作为致力服务社群的非牟利机构,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深信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愿景,必须匯聚各方力量。我们将继续与政府、业界伙伴及广大市民紧密合作,透过精准有效的资源投放与服侍的精神,致力为基层社群提供最优质、到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