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黃佳能、謝家敏 — 屬於大家的「社區客廳」

採訪、撰文、攝影:陳曉盈 ╱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每天都有大量繁重的事情忙着處理,即使回到家中以為可以鬆一鬆,卻因為狹窄的住屋環境而感到更加壓迫。「公共空間就是一個『社區客廳』,讓市民可以減壓休息、交流接觸。」黃佳能說。


在公園水池加設藝術元素,讓公眾體驗不同的公眾空間。


何謂公共空間?

黃佳能(Canon)和謝家敏(Stephanie)是非牟利慈善機構「拓展公共空間」(HKPSI)的成員,與團隊一同以教育、研究及社區聯繫活動,把公共空間的知識帶入社區,讓市民更了解公共空間的意義。

提及公共空間,未必有很多人聽過或明白其概念,但大家都會不約而同說「公園」就是公共空間。Canon表示,公共空間可拆解為「公共」加「空間」,是一個眾人可以參與的空間。以香港為例,公園、海濱、天橋底、街道是大家認知的公共空間。同時,政府亦要求一些私人物業,如屋苑、商場,劃出公共空間,但市民卻未必知道。「若愈多人享用私人發展公共空間,物業管理公司便需要增加成本安排保安、維修等等。因此,私人發展商為求減少成本,便將公共空間可達度減低,令人們難以前往,甚至不知該處屬公共空間。」


在「街道欄杆裝置設計比賽」中選出優秀作品,並製作成實物公開展出,讓街道欄杆變得不一樣。

Canon表示,雖然市民並不認識公共空間的概念,卻一直在營造適合自己的公共空間。「在一些較寬闊的行人路、巴士站、空地上,都擺放了一些凳讓街坊閒談休息。這些地方,就是公共空間。」他指出,土瓜灣海心公園是大型公園,可惜遠離民居。街坊反而會在東九龍走廊的天橋下放凳休息,亦會在沒有車輛進出的私家街放枱凳方便閒談,讓小朋友在街上踢波,長者在街上捉棋。在過時過節時,區內團體更會與一眾街坊在私家街上打邊爐、食盆菜。「公共空間能將各家各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小社區。」Stephanie補充,私家街始終屬於私人物業,要尊重業主和區內文化,絕非所有私家街都能讓外人進出或喧嘩。


在私人發展公共空間加設大型玩具讓公眾玩樂。



大家的參與

「若城市是一個身體,商業和住宅就是器官,而公共空間就是血管。每個市民都可在公共空間放下工作和生活,稍作休息再回去自己的生活崗位。」Canon和Stephanie表示,合適的公共空間是需要設計者和使用者溝通,才能滿足區內需要。以西環山市街斜路旁的凳為例,原意是讓街坊在行斜路時可以坐下休息,但最後卻以$85,000造了三張單人椅。「過程中沒有諮詢公眾,不但造價貴,而且街坊想坐下閒談都不能。公共空間的呈現不是談外貌設計有多好,而是如何與居民溝通、參與和構想,才能做一個合適的公共空間,改善大家的社區生活。」

「拓展公共空間」除了舉辦大型研討會、頒獎禮,讓業界商討香港公共空間發展外,亦不定期舉辦活動讓市民認識和觀察社區內的公共空間。以社區實驗的方式在不同地方放置大型玩具、裝置藝術,觀察街坊對公共空間的反應;在中小學舉辦講座、導賞團,讓學生認識公共空間的概念。早年,機構在油麻地做了一個為期一年的試驗,先在區內公園觀察及研究街坊使用公園和凳的狀況,再邀請他們分享和設計公共空間應有的元素,並讓他們設計最適合的公園凳,最後擺放在公園使用。「原來街坊是想要一些多功能的凳,可以做凳,亦可做枱,更可以移動,不用固定在某個位置。公園大小改變不到,但配套絕對可以,所以一定要和用家溝通,才能知道他們的需要和原有設施的不足,方可作出改動,滿足他們的需要。」


Stephanie和Canon都認為觀塘海濱花園是成功的公共空間。


成為社區客廳

若單靠數字,因包括郊野公園面積在內,香港公共空間面積是超越不少城市的。但事實上很多公共空間的可達度甚低,甚至沒有人知。在現今香港居住空間愈來愈小的情況下,更需要公共空間做社區客廳,讓人們可以互相交流。「以前可以三五知己在家中或落公園hea,但現時卻要在工廈比錢hea呢!」Stephanie表示,香港公共空間成功例子並不多,部分空間不足之餘亦欠缺靈活和彈性,只集中某個年齡層人士使用。反觀,觀塘海濱公園是成功的例子,既有足夠空間和美麗景色,還有兒童遊樂場、沒有圍封的草地、舞台、大量空地和看台,讓不同年齡層的人都可以自由享用空間,感受當中的零壓力:聊天、野餐、做運動、遊戲、藝術……Canon笑說,如果他朝有一日,市民大眾都能100%知道何謂公共空間,在生活當中又懂得尋找和善用,「拓展生活空間」就可以解散。


與運動愛好者將公共空間變身成為公共健身場。



Share

 

(訪問內容純屬受訪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