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津中引入國際課程」,好難啦!
最近有議員倡議在津貼中學引入適量國際課程,讓基層家長及學生有更多選擇,我和朋友討論過這個議題的可行性,以下是我們討論的內容︰
趙為本人 友為教育界朋友
友︰趙sir,你認為議員那個「落實多元教育,紓緩學生及家長壓力」的議案是否值得支持?又能否推行?
趙︰我相信沒有家長會反對「落實多元教育」,但是否落實了「多元教育」,就可以紓緩學生及家長壓力呢?那就見仁見智了。
友︰為甚麼給家長、學生多了選擇,就不能紓緩他們的壓力呢?
趙︰議員一定認為現行的中學文憑課程使家長和學生深受壓力,但問題是,有沒有實際研究指出壓力有多大,以及壓力出自何處呢?因為任何用作甄選的課程都會有考試,而考試一定對學生產生壓力。考DSE有壓力,難道考IB、GCE、A Level沒有壓力嗎?家長或教師應教導學生或子女減壓的方法。如果壓力不是來自考試,而是來自課程,議員應向政府提出改善課程部分,而不是引入另一個課程,除非議員認為原來的課程「冇得醫」。
友︰同意。改善原來課程易得多,引入另一課程似乎比中六合彩更難!
趙︰引入適量國際課程的確很難。首先,我們要問︰「何謂『適量』?」直資中學因為一半受政府津貼,所以有一半人可以讀IB;津貼中學百分百受政府資助,理論上學生不能選讀國際課程,「夾硬來」最多可讓四分之一學生選讀。但IB課程或任何國際課程,都要求校長、教師重新接受訓練,例如IB,其辦學理念是令學生成為「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重視領袖訓練(leadership training),要求學生主動探索和追求知識。習慣教DSE的敎師如不「重新」接受訓練,怎教IB課程?況且國際課程必然用英語教學,而香港只有百多間主要用英語授課中學,教育局願意額外花一筆錢來訓練校長、教師去教一批將來可能到外國升學的學生嗎?
友︰一定不會吧!
趙︰所以我認為很難成事!
趙榮德
現為輔導教師協會顧問,曾任喇沙書院副校長。關心香港教育,於《明報》、《星島日報》、《公教報》撰寫專欄,出版著作甚豐,有《不一樣的家長》、《趙Sir教英文》等。
電郵:chiu24@gmail.com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