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江 — 鄭國江與他創作的粵語流行曲
有一種舊物雖不可觸摸,但陪伴我們走過青葱歲月;有一種記憶隨年月埋藏,卻會毫無先兆的突然襲來,勾起一則難忘的往事、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使內心跌宕起伏,甚至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它的名字叫粵語流行曲。那觸動人心的歌詞,是歌曲的靈魂,是我們的回憶,是那黃金歲月的路標。鄭國江是其中一個繪畫這記憶地圖的人。
鄭國江(人稱鄭Sir)與黃霑和盧國沾被譽為第一代香港粵語流行曲填詞人,在七、八十年代的填詞界鼎足而立。鄭國江填寫的作品超過二千首,更被譽為「香港兒歌之父」和「勵志詞人」,其作品內容包括勵志、哲理、兒歌、戀愛情懷等,其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包括《星》、《紅棉》、《東方之珠》、《為什麼》、《伴我啟航》、《分分鐘需要你》、《戀愛預告》、《風繼續吹》、《今宵多珍重》、《似水流年》、《難為正邪定分界》、《小太陽》、《叮噹》、《IQ博士》等等,建構出香港人對粵語流行曲的集體回憶。
那是最愉快的時光
現年78歲的鄭國江十歲喪父,是家中的獨子,由母親撫養成人。鄭國江成長於戰後的香港,生活艱苦。「我們小時候沒有什麼娛樂,由於長輩喜歡看大戲,所以我很小便接觸大戲,也認識粵曲、南音、木魚書(以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說唱文學),以前的人會拿木魚書唱歌,就像我們現在的卡啦OK。」鄭國江喜歡粵劇,每逢颱風天不用上學的日子,他都會伏在收音機旁聽電台播放的粵曲,徹夜不眠。
讀書時,母親給他一毫子搭電車從灣仔住處到屈地街,再走上位於西營盤的聖類斯返學,但鄭國江卻選擇行路上學,不為省錢,而是喜歡一邊行一邊哼電台聽過的粵曲。「我就是記性差,經常唱一半忘記一半,所以便自己將歌詞作下去。」這是鄭國江小時候最愉快的時光。
「我原本想做大戲,但媽媽不許;想做播音員又要隨傳隨到,我有正職在身,怎麼可以呢?想做藝員但自己又只得五呎三。」鄭國江中學未畢業已經在麗的映聲擔任編劇,在電視台工作,人脈漸廣,自然有很多發揮的機會。當時香港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說廣東話,但是流行的都是國語時代曲,綜藝節目總監雲影畦希望找人為國語時代曲填上粵語歌詞,這一份差事別人視如草芥,鄭國江則求之不得。自此,他便走上填詞人的路,同時在不同的電視台擔任兒童節目的編劇等職務。為了擔起家庭,鄭國江追求穩定的工作,所以在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後一直當老師直至退休,但他為了有更多時間填詞,多次推卻升職。
「有人找我填詞,讓我發揮,我已經很滿足。」
鄭國江入行的時候,碰巧是粵語流行曲迅速發展的初期,也正值國內改革開放,卡式機和卡式帶流行,不少港人將卡式機帶返國內給親友,打開國內聽粵語流行曲的局面,其時國內都為此興起學廣東話。另一方面,知識產權的意識和法規未完善,很多出版商將大量外國流行歌曲改編成廣東歌,演變出不同版本,也造就粵語流行曲的興起。「國內開放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力,當時我們一星期推出的歌曲類型,等同現在兩年的種類。當年的唱片銷量是數以十萬計的。」鄭國江補充說。
雖然唱片銷量驚人,但填詞人的待遇卻十分微薄。「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填詞是一百元一首,更是買斷版權的。當唱片業不景氣時,唱片公司都會推出精選碟,幾乎是無本生利。」由於鄭國江喜歡填詞,所以沒有計較報酬。「有人找我填詞,讓我發揮,我已經很滿足。」當時一張唱片有12首歌,除必要的幾首主打曲目有既定的方向和風格外,其餘的歌曲都給予填詞人很大的自由度。
返回頂部
《東方之珠》背後的悲哀
鄭國江被人稱為「勵志詞人」,因為很多名曲都有勵志或警世作用,但他笑言自己寫勵志歌其實是為了鼓勵自己,因為他是一個很怕失敗的人,用歌詞給自己信心、鼓勵自己,結果卻鼓勵了其他人。他亦有將當時香港生活的艱苦寫進歌詞之中。
其中一首作品《東方之珠》,表達了在繁榮的背後仍藏着很多悲哀。此曲是TVB劇集《前路》的主題曲,由顧家煇作曲,其中一段「此小島 外表多風光 可哀的是有人仍住陋巷」,道盡香港生活實況。訪問中,鄭國江說:「歌詞都反映我們在生活中積累的東西。當時很多人都住鐵皮搭成的寮屋,每當打風前,我們都會幫住在寮屋的親友,用繩將屋頂綁緊,不讓它被風吹走。幾十年過去,情況都沒有太大變化,只不過從前的寮屋變成了今天的劏房。」此曲創作於1981年,距今38年,是少有「香港主題曲」中,如此真實反映香港實況的,至今也能引起共鳴。數年前,一位制作人跟鄭國江講,現在已沒有人想聽勵志歌,現在勵志歌已經沒有市場,暗示一個年代的過去。
靈感是一種獎勵
在小學教書,又要兼顧大量填詞工作,鄭國江是如何應付過來?靈感何來?
「專業填詞人不可以等靈感,埋位便要做。但我有一個信念,每一首旋律都會有很匹配的歌詞,只是我們有沒有耐力慢慢去摸索和探求而已。有時當你去努力思索文句都得不到的時候,靈感便會出現。那是一種獎勵。」鄭國江有時會到人多的咖啡廳聽鄰座的客人談論些什麼,有時會洗澡讓頭腦清醒一下,在學校裡聽年輕人的心聲,平日他讀新詩、散文,這都是幫助他創作的方法。
當創作電視劇《新紮師兄》主題曲《伴我啟航》的時候,書架上剛巧掉下一本名叫《初航》的詩集,這樣就有了作品的方向;他看見從桂林買回來的盆景,原本光滑的表面因久經流水的滋潤,不知不覺長滿了青苔,於是有了《坭路上》一段歌詞 「坭路上 懷過去 又覺愛似青苔 不經意地 細細蔓延 竟將我心滿蓋。」
出乎意料之外的影響
粵語流行曲不單是一種潮流,也像青苔般默默地滲進不同年代聽眾的血脈之中,所作的影響,不分年齡、不計距離,更出乎鄭國江意料之外。
當年香港回歸引起移民潮,鄭國江為「香港心連心」活動作了一首《凝聚每分光》,鼓勵港人留港建港。多年後,他的一個學生邀請他出席哥哥建廠十年的慶祝典禮。原來該學生的哥哥以前在國內開廠,因政制改變,一瞬間什麼也沒有了。他曾想過輕生,但最後想起《凝聚每分光》這首歌,於是激勵他重新在東莞設廠,並且要求全廠每個員工在星期一的聚會中一起唱這首歌,一直持續了十年。
又有一次,鄭國江和太太飲茶的時候,一個年輕人突然走來多謝鄭國江,原來那是他的學生,離開了學校之後,因工作不如意在家中隱蔽了兩年。有一次他聽到陳百強的《飛出去》,受到激勵,隔天他便立刻去找工作,報答父母的恩情,現在他事業發展得很好。鄭國江驚覺連自己也記不起的一首歌曲,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原來,在某些時刻和情況下,接觸到某首歌曲,真的會令人感動的。」
鄭國江還告訴我們,有學生每逢考試都會播《紅棉》來激勵自己,有朋友每逢遇到挫折都會聽《星》。這是鄭國江知道的兩三事,但不知道的,究竟有多少,則無從數算。
鄭國江的作品獲獎無數,他自己亦獲得「CASH音樂成就大獎」、香港藝術家年獎的「填詞家獎」等多個獎項,表揚他在填詞界的貢獻。有人問他最能代表他的是哪一首作品,他說是《幸運是我》。訪問這位謙厚的填詞人是一件樂事,再看看他的作品清單,才驚覺,他的歌詞就如青苔般,不經意地,細細蔓延到我們的生命的每個段落,鋪滿了令人緬懷的回憶。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