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計劃 ─ 青少年受害者支援服務」─ 陪同受欺凌學生尋找烏雲後面的藍天
採訪:Jonathan╱撰文:何蘊姿 ╱攝影:Knight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曾於2015年發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調查數據,在香港訪問了138間學校5,000名學生,當中有32%表示曾在求學時期受到欺凌,反映香港校園欺凌的嚴重性。為幫助受欺凌的青少年建立心靈的庇護所,以及協助學校建立和諧校園,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早於2014年10月推出「天藍計劃」青少年受害者支援服務,陪伴受欺凌學生走過一段段艱難但不孤單的路途。
19歲的琪琪(化名)是校園欺凌事件的受害者,中三時,因缺席了一次才藝比賽的綵排,便引起數名女同學的不滿和排擠,最後言語的不滿逐漸演變成欺凌。欺凌開始於網絡,琪琪的同學在Facebook上公開發文,責怪班會副主席琪琪缺席比賽,又於Whatsapp開設以粗口命名的群組攻擊她,後來言語和文字的不滿變本加厲,琪琪每天上學都受到同班同學的嘲諷和杯葛,她甚至曾在下樓梯時遭受到同學罔顧其安危的推撞。
「剛開始時,不喜歡我的女生只有幾個,她們會想盡辦法令我孤獨一人。」吃午飯時,同學會特意約會所有願意陪琪琪吃飯的朋友,讓琪琪剩下一人,從中獲得成功感。杯葛的初期,琪琪常常告誡自己要勇敢獨立,所以會獨自外出吃飯,但一次的經驗卻使她更恐懼身邊欺凌她的同學。有一次琪琪外出吃飯,被班上的同學看到琪琪和其他學校的男生「搭枱」,班上的欺凌者便到處散播琪琪是part-time girlfriend(兼職情人)的謠言,這些無理的指控使琪琪大受傷害,為讓日子好過一點,琪琪甚至試過一個人留在「厠格」吃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中三開始受同學欺淩的琪琪,因求助無門,感覺孤獨,曾有𠝹手自殘的想法。
琪琪受到欺凌後,在心理、情緒和社交上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學校承受的痛苦導致琪琪情緒低落,家庭因素亦使琪琪承受的壓力無從釋放。「其實爸爸是愛我們的,但他表達出來就不一樣。」原來琪琪爸爸對子女的態度十分嚴厲,即使面對女孩子,還是會以體罰來教育。琪琪曾經試過太疲倦在房間睡着,聽不到爸爸對她的問候,爸爸便連續掌摑了琪琪七下,讓她醒來聽自己的說話。琪琪表示「不敢在他面前哭,他會更生氣。」多次被父親打罵的經驗令她知道哭不能解決問題,父親只會感覺哭是不認錯的表現,會因此而變得更氣憤,所以琪琪只能等到爸爸離開房間,才能躲在裏面哭泣。加上琪琪和媽媽的關係也比較疏離,所以在學校被欺凌的事件,不但無從向家人宣洩,情緒也隨着家庭環境而變得更負面。
面對每天被欺凌的日子,琪琪坦言不想上學,但同樣欠缺家庭溫暖的她,也明白逃學不會受到家人支持,更有可能為自己招致暴力對待,由於各方面都無法釋懷,她曾經想過自殘。琪琪表示,當時感覺很孤獨,沒有人能幫助或理解自己,所以想以傷害自己來治癒內心。
社培輕拍弟弟社俊的膊頭笑說:「這衰仔需要我。」
社工協助 走出陰影
由於琪琪常常在課堂被同學嘲諷,在家也經常哭泣,最終被家人發現,並向校方投訴。之後,班主任嘗試過制止同學的欺凌行為,向相關同學透露琪琪常常哭泣,希望藉此結束欺凌情況。但欺凌的一方只在老師面前迎合,實際上沒有改變。琪琪認為老師的「協助」無效果,只是讓欺凌者知道自己的軟弱,而欺凌問題一直未有休止。
幸好學校社工在了解到琪琪的情況後,跟進琪琪在家中受到暴力對待,另外亦把欺凌問題轉交給負責信義會「天藍計劃」的社工跟進,並提供個別的輔導服務。計劃社工陳藹姍表示,由於琪琪受過欺凌,對人有戒心,性格也沉默寡言、容易哭及表現得焦慮,所以支援服務的初期會儘量在舒適的環境進行,每節面談的開始和結束,均會與琪琪進行呼吸和放鬆練習,希望藉此增加琪琪的安全感。
對於琪琪的個案,社工陳藹姍表示情緒支援和陪伴是幫助琪琪的主要方法。因為旁人無法控制欺凌者的言語,甚至行為,所以服務要讓琪琪看到自己的強項和限制,協助尋找在校園中的生存技能及支持者,讓她能勇敢面對欺凌事件,盡量遠離負面思想。
計劃為教師提供工作坊,學習處理欺淩事件。
克服恐懼 重回正軌
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和開解後,琪琪現已回復正常,陳藹姍認為琪琪最大的轉變是心態。她回想起琪琪打開心窗的初期,她總會談到在學校的不愉快,並為這些傷心事掉眼淚。不過踏入服務的中後期,琪琪開始會說更多學校以外的事,原因並非欺凌問題減少,而是因為她已慢慢放下自己被同學欺凌的事。琪琪認為心態的改變,是由於「服務讓自己明白到身邊還有很多有價值的事」,比如她就為自己制定願望清單,例如:把想看的電影都看完、環遊世界……,提醒自己生活充滿希望和期待。
為使個案的需要得到全面的支援,天藍計劃會以三個層面進行服務介入。
在接受服務前,琪琪的班主任曾經嘗試幫助她解決欺凌問題,但老師向其他同學揭露出自己軟弱一面的做法,令琪琪受到更多傷害。琪琪坦言學校老師的處理手法不夠恰當,亦使這個被她形容為「跌落谷底」的經歷變得更壞,但計劃社工的幫助就成功讓自己克服恐懼,令她可以從絕望的經歷中站起來。經過此事,琪琪希望未來能成為教師或社工,以自己得到救助的經歷幫助其他年輕人,讓受欺凌者的人生得到轉機。
雖然欺凌的事件在琪琪心中留下陰影,但經過約一年半的輔導,當年在學校受到同學欺凌的琪琪如今已是大專生,雖然被動和文靜的性格沒有改變,但慢慢把欺凌事件從自己心中淡化的她,對人的戒心開始減少,新同學和新環境亦讓她重新享受美好的校園生活。
教師工作坊上,參加者討論適合的處理方法。
不少青少年還在等待援助
陳姑娘表示,由於較早前的調查是由學生自評是否有受到欺凌的情況,故在欺凌的定義上,同學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而未能真正反映實際被欺凌的狀況。憑過去多年的工作經驗,她察覺到香港的欺凌問題有被輕視的趨勢,特別是言語欺凌、「改花名」方面,大眾往往也忽略了當中的演變及嚴重性,也未能清楚分辨「玩」與「欺凌」的分別。
陳姑娘說曾有一位受欺凌的學生每天帶着軍刀回校,希望用軍刀保護自己,也有一個學生曾在學校旅行日想過跳海輕生。面對受欺凌學生的故事,陳姑娘也難免感到心痛,她表示「我們能做的不多,只能從內在資源着手,給學生提供面對恐懼的方法,協助其尋找另一個『有成功經驗的自己』。」其實很多受欺凌的青少年會為自己找辦法保護自己,從而增加安全感,但假若被欺凌的情況持續而又未能妥善處理,有部分的青少年便會因此而產生「想報復」的想法,並作出反擊的行為,若最終導致對方受傷,這反而令自己需負上刑事責任。故此,不論家長、老師或社工也有責任為學生提供正確的處理技巧和面對憤怒、不安情緒的方法,和有需要的學生同行。
社工陳藹姍說初期會幫助提升琪琪的安全感,讓她放下防備與社工傾訴。
天藍計劃
天藍計劃於2014年開始推行,計劃以學校為本,為有受害經歷的中小學生、教師及家長提供不同類型的治療小組、講座和工作坊等,在不同層面進行服務介入以支援受害者,營造和諧校園文化。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