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故苦主 — 為摯愛 挑戰白色巨塔
採訪、撰文:Jonathan ╱ 攝影:王亘一 ╱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還記得去年10月,罕見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患者周佩珊跟其他病友到特首辦公室門外請願,促請將治療SMA的藥物引入香港,及至今年年初,特首林鄭月娥親自探望周佩珊,告訴她政府即將引入治療SMA的新藥物。此外,爭取經年的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改革最終於今年三月底達成共識,首次引入四位業外人士加入及加快處理投訴個案速度。
王冰蕓在彭鴻昌陪同下到灣仔警署報案,指同樣涉及醫療失誤的 DR 美容事件的裁決準則,也適用於父親的醫療事故。
對於看似逐步改善的醫療體制及資源,原本我們應該感到高興,但事實是醫委會偏向看重醫護界的意見,加上醫療資源匱乏,造成一個又一個不可挽回的悲劇,為病人及其家屬帶來沒法補救的創傷。對於沒有足夠專業支援的醫療事故苦主及病人而言,要在醫療界的權威體制下討回公道,仍然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事情。
王冰蕓投訴過程中往來的文件。
失去父親 — 決心爭取公義
73歲的王肯構於2011年因患咽喉癌,在伊利沙伯醫院接受全咽喉切除手術,並在喉嚨開永久造口協助呼吸,其後因病情穩定被轉至九龍醫院進行康復治療。王肯構的兒子王冰蕓於九龍醫院探病時發現有人將其永久造口當作臨時造口處理,以紗布封實造口四邊,他曾向醫護人員反映卻不獲理會。同年11月,王冰蕓晚上探望完父親後回家,不到三個小時接近凌晨時分,突然收到醫院來電,他趕往醫院後,父親已經證實死亡,但蓋着造口的紗布卻不知所終,其後他發現紗布被棄置在離開超過十米的垃圾筒內。王冰蕓尋獲「物證」後,立刻報警及聯絡傳媒,隔日成為轟動全城的「紗布封喉」事件。
王冰蕓為了討回公道,六年來分別向醫院及醫委會投訴醫護人員失德,亦控告醫管局疏忽,要求賠償。結果,2016年護士管理局裁定其中3名護士專業失德罪成,各被判停牌1個月,但對主治醫生的失德行為仍未展開聆訴。王冰蕓在父親出事之後不久,懷疑因壓力及遭受刺激,令臉部的三叉神經受損而臉癱,幸好現在已康復了九成。此外,他為了投訴醫院及相關醫護人員,信件往來不斷,至今整理的文件多達半箱。在爭取的過程中,媽媽及朋友都游說他放棄,但他一直堅持為父親討回公道,沒有退縮。以往一直孤軍作戰,在兩年多前經記者介紹,找到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及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召集人彭鴻昌幫手。
王冰蕓講述知道父親發生事故後既驚且怒。
失去女兒 — 資源不足的悲劇
三十多歲的陳太於2016年10月原本跟丈夫高高興興的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小生命的來臨。陳太因陣痛入住威爾斯醫院產前病房待產,醫護人員檢查胎兒一切正常。一日後晚上約7時許,陳太陣痛達至9級程度,更出現頭暈和抽筋的狀況。陳先生眼見當時醫院早已迫爆,詢問是否可以轉往私家醫院,但醫護人員指因他的太太宮頸已開,轉院有危險,於是為陳太登記入產房進行無痛分娩,但陳太仍要在沒有產房監察的產前病房等候,丈夫多次要求轉院都不果。一小時後醫生巡房檢查,指胎兒心跳正常。接近晚上10時,陳先生眼見太太已「忍唔住」,故催促醫護人員檢查,發現她宮頸全開,但已量度不到胎兒心跳。約10分鐘後,陳太被送入產房,醫護人員用產鉗輔助胎兒出生。嬰兒出生後院方即時搶救,將嬰兒送入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四日後女嬰因出現腦癇及多重器官衰竭逝世。院方後來指陳太當時出現胎盤剝落,導致胎兒缺氧及器官衰竭。陳生陳太事後與院方會面,院方指當晚產房爆滿,人手面對很大挑戰。經投訴後,一位調查事故的外國醫生指醫院當時的程序符合國際一般準則,但補充說:「醫院的容量不足,有可能影響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這解釋讓不少市民包括陳生陳太及其他苦主都不能理解,為何已點出容量不足這問題會影響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卻沒有提出改善方法?彭鴻昌也承認在醫護界專業的判斷與一般市民的理解存在頗大的差異。
陳太因醫療資源不足失去孩子。
陳太因此事仍存有不可磨滅的陰影,及至最近懷有第二胎,每次回想起此事都心痛不已。事後兩個月,她主動找彭鴻昌幫手,極力爭取醫院作出交代,就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盡快作出改善,避免再有其他人受害。參與協會行動令陳太在爭取的過程中知道下一步應如何走下去,同時也獲得其他同路人的支持。
挑戰醫護界的保護主義
社區組織協會的彭鴻昌表示,醫療事故的苦主一般有幾個投訴或爭取公義的途徑,包括向醫院投訴,要求交代事故原因、向醫務委員會投訴醫生失德、投訴醫管局疏忽、要求賠償等等。不過,調查涉及專業的法律及醫療程序,一般人沒協助下不知從可入手。另外,醫學界的凝聚力巨大,即使苦主不認同他們的專業判斷,也難以挑戰醫學界的保護主義和權威。目前全港約有一萬三千多名醫生,醫學會有九千多個會員。彭鴻昌說,其實也有醫生想幫助苦主爭取公義,唯醫學界的圈子很小,礙於不想露面影響自己的發展,他們也只能私底下提供協助。
社區組織協會早於80年代尾已關注醫療政策,92年開始成立病人組織協會,至2003年因為醫管局開始討論藥物名冊,所以趁機提出醫療改革,期望解決昂貴藥物的資助問題,令長期病患者受惠。協會同時聯同其他病人組織組成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為病人爭取應有的權益或倡議政府改善醫療系統及資源。以往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提供的藥物資助要計算同住家庭成員的收入,病人最高需要分擔藥費比率三成,到現時已修改至計算同住核心家庭成員的收入,最高分擔藥費比率降至兩成。這些政策的修改,確實令長期病患而又有經濟困難的人士受惠,也反映聯席及其他病人組織持續不斷努力爭取的成果。
聯席向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要求改善醫療服務和增加撥款。
另外,聯席亦積極爭取醫委會改革,建議引入業外士,包括病人及其家屬。經過多年的爭取,最終在2018年3月底通過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醫委會將新增4名業外委員,醫委會審裁員數目由現時14人增加至最多140人,積壓逾700宗醫療投訴個案,可望在3年內處理。
其實醫療改革的聲音早於2001年,「手機醫生」個案出現時已經有人提出。當時瑪麗醫院一名醫生為病人進行大腸內窺鏡手術,被指在手術期間用手提電話處理私事,涉嫌令病人於手術當日大腸壁破裂,需再入院。醫委會對事件進行聆訊後,認為無證據證實醫生因講電話導致病人大腸壁破裂,遂裁定醫生並無專業操守失德。但事件已引起社會廣泛報道,醫護人員的操守成為大眾關注的議題。
彭鴻昌表示,即使苦主不認同醫護界的專業判斷,也難以挑戰。
在爭取醫療改革十多年的過程中,屢次遭到醫護業界人士反對,彭鴻昌表示,要撼動現有的醫護保護主義實非易事,如今取得初步進展,只好「袋住先」,容後再繼續爭取。
經歷了六年多漫長爭取過程的王冰蕓傳來載滿半箱文件及信件的相片,失去初生孩子的陳太仍然活在失去至親的陰霾中。訪問過程中,他們都說感受到醫護界那看似牢不可破的保護心態和力量。他們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看不見的事故,或不願走上前線爭取公義的苦主。
現時協會每年收到三、四百個查詢,每年新增三、四十個需要跟進個案,但處理投訴需時,累積跟進個案數以千計。
聯席舉行記者會,發布醫委會改革諮詢問卷調查報告。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