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共建和諧院舍 讓長者安心度晚年

採訪:Mak Mak、Jonathan╱撰文:Mak Mak╱攝影:Joanthan

香港目前有安老院700多家,提供七萬四千多個床位,而正輪候資助院舍服務的長者人數也有三萬多人。能夠為有需要的長者覓得光亮寬敞的住處、貼心的照顧服務,
是許多長者及其照顧者的心願,而共建和諧長者院舍,有賴院方、員工、院友及家屬之間保持溝通與互相尊重。


院友劉婆婆(左2)與女兒林轉葵(左1)在院舍跟兩位護理員合照。

負責院舍基礎照顧服務的護理員,每天貼身照顧住院長者的起居飲食,日常工作包括扶抱、餵食、沖涼、處理大小便等,護理員擔負起家人照顧長者的部分責任,長者跟他們相處的時間,很多時比跟子女或家人相處的時間還要多。

恩頤居是本機構轄下其中一間安老院舍,分為自負盈虧護理部及政府津助的護養部,現時有135位長者入住。黃玉英(英姐)和徐艷霞都是恩頤居的護理員,英姐在這行業已做了超過23年,而艷霞入行也有3年了。她們都慨嘆,護理員行業不僅薪酬待遇偏低,在社會上也沒有獲得足夠的尊重。


家屬林佩瑤(右1)表示對恩頤居護理員的服務有信心。


護理員:院友及其家屬的信心,是推動我繼續做的動力。

英姐和艷霞都試過在工作時被一些情緒不穩或正在發脾氣的院友弄傷手腳,亦試過僅僅因餵食或沖涼的次序問題被家人投訴。令她們氣餒的是,雖然大多數家屬對護理員都是支持和鼓勵的,仍有少數家屬未能諒解一名護理員須照顧多位院友,動輒投訴或冷言相向。

英姐表示,有時即使家人明知道「動手動腳」的是長者,仍不理會這些行為問題可能源自長者的健康或情緒轉變,反而投訴護理員護理不當或「激嬲」長者。艷霞嘆氣指,護理員行業不受尊重,只因大部分人覺她們文化水平低,做的又是厭惡性的工作。

幸好,縱然遇過挫折,艷霞和英姐也能在護理員工作中找到滿足感,更開心的是能與一些院友在長久相處中建立關係。艷霞說護理員是非常貼身照顧長者的,她說:「我自己就好鍾意呢份工,我地做嘅係專業護理,未必人人都可以做到。」


在院舍工作逾23年的英姐一直用心服侍老人家。

回想初入行時因工作太艱辛,艷霞也曾想過放棄,但與一位已離世院友許伯建立的緣份,讓她決定留在護理行業。她含淚表示,慈祥的許伯對大部分護理員都好好,視他們如子女一樣。她說,「許伯成日話我傻女,做嘢騰來騰去,佢好關心我做得辛苦,所以他走(離世)時,我都好唔開心」。

另一方面,英姐曾獲得機構的嘉許和一些家屬的讚賞,盡心盡力服務老人家,不將負面情緒帶到工作上是英姐的座右銘。曾經有一個患柏金遜症的院友江伯與英姐關係很好,江伯的家人在其離世後到院舍執拾遺物,也與英姐擁抱互相慰問,又送上感謝卡,感激她的照顧讓江伯減少晚年的辛苦。


艷霞初當護理員時亦曾想過放棄,最後是一位院友的關心讓她留下來。

家屬:這裡幫到我也幫到媽媽,是很好的緩衝地方。

院友和家屬的體諒和包容,可以鼓勵護理員繼續留在行內努力,也有助保持院舍的和諧氣氛。84歲患有認知障礙的戴婆婆,去年底開始入住恩頤居,其女兒林佩瑤覺得自己對媽媽不夠忍耐、包容,反而護理員日常照顧媽媽做得更好。她形容恩頤居給自己和媽媽一個很好的緩衝地方。她又認為,護理員的工作不容易,應有更好待遇。

另一位院友劉婆婆同樣患有認知障礙症,她的女兒林轉葵表示:「家人同院舍職員要溝通好,唔好話擺咗入嚟就要人負責晒﹗」差不多每天都會來探望媽媽的她指出,老人家一看到親人到來都會立時精神起來,所以最重要是給長者一種「被愛錫而非被丟下不顧」的感覺。

林轉葵認為護理員值得尊重,因為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她說,「無佢地(護理員),長者好慘﹗你俾我叫我換片都唔得,餵食亦辛苦,眼見他們點做,內心是知道的,家人亦未必有咁嘅耐性。」所以互相體諒很重要。

英姐就補充,照顧有認知障礙的長者要特別有耐性,每做一件事前都要跟他們講清楚。


劉婆婆在英姐陪伴下在院舍內走動一下。

院長:護理員工作不只手板眼見功夫,希望社會有尊重護理文化。

恩頤居院長吳志成表示,家屬與院方之間的矛盾,有時是出於家屬對院舍集體照顧模式的不理解,不明白這照顧模式必定有先有後,不可能像私家看護一樣時時刻刻體貼個人需要。另外,家屬有時亦未必意識到長者隨着老化身體會變差,性情和表現也有可能轉變,這些狀況不一定與入住院舍有關。

吳院長表示,明白很多家屬都十分緊張老人家,有時候投訴可能只源於雙方的互信不足,院方希望家屬可以多諒解護理員的工作狀況。他指出,實際上,院舍時有發生護理員在餵食長者時被責罵或被咬的情況,這些情況都讓護理員在工作時備受壓力。

他又指出,做護理員要有愛心、耐性及專業技巧,工作並非只是手板眼見功夫,就恩頤居的護理員來說,九成以上員工曾接受護理培訓,他們亦要定期接受考核。

吳院長希望政府可以帶頭改善護理員的待遇,鼓勵公眾尊重護理文化。


吳志成院長希望社會人士多尊重護理行業。


Share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