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清心梘 — 洗滌過去 刷新前路

採訪、撰文:林威龍、馬楚烽 ╱攝影:馬楚烽 ╱ 部分相片提供:靈愛中心

阿奇在沉淪毒海的14年間,失去了所有,包括自我與尊嚴。「我渴望改變,但卻沒有處理好心底的問題,讓自己每天徘徊在吸毒和戒毒之間。」阿奇坦言自己在戒毒路上兜兜轉轉,直至再來到靈愛中心接受戒毒服務,他才開始醒悟未來的人生該如何好好走下去。


社工黃志勇(右)表示,計劃能令學員重拾對自己的肯定及培養一份責任感;阿奇(左)也在當中改善了待人處事的方式。


失去清心的過去

30出頭的阿奇,今次在靈愛蛋家灣中心生活了九個多月。樣子平實可靠的他,從小被家人溺愛,造成反叛心理。中學畢業後,阿奇受到朋輩影響開始接觸毒品,至今已有14年毒齡。他曾受毒品影響而偷竊,最終被捕入獄。獄中的生活不但沒有令他悔改,反而認識到更多與毒品有關聯的人,出獄後接觸到冰毒(甲基安非他命)。吸食冰毒改變了阿奇的人生,他失去了工作,家人對他感到失望和不再信任,他最後更飽嘗露宿街頭的滋味。「我本來有一個很好的女朋友,但當時我在她和冰之間選擇了冰,這正正是毒品可怕的地方,它讓我做出了違背良心的事。」長期吸毒令他的精神產生問題需要入院。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他來到靈愛中心進行戒毒,然而,經歷了一年的戒毒生活後卻又敗給心癮,2012年開始不斷進出不同的戒毒機構,人生徘徊於吸毒與戒毒之間,在不斷重複經歷嘗試與失敗後,自信心變得更為低落。直到一位醫務社工的一句話 ─「不如再給自己多一次機會」感動了他,他選擇再度進入靈愛中心戒毒至今。



製作一份「好梘」的過程

靈愛蛋家灣中心遠離市區,四面環海,沒有互聯網或者消遣娛樂的場所,這種院舍式的環境為阿奇帶來很大的轉變,這裡的學員更像是一個團體,中心不時安排各種活動給學員參加,讓他們在當中找到了凝聚力、方向和愛。阿奇擔任了其中一個計劃─「清心梘」的小組組長。

清心梘計劃始於2016年,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戒毒服務轄下的兩個服務單位─靈愛中心及天朗中心合辦,訓練一班正在接受戒毒服務的學員生產手工梘。靈愛中心目前共有20位弟兄接受戒毒服務,當中由6人組成的小組,每隔幾個星期輪流負責清心梘的製作。由着手準備材料到完成製成品需時至少6個星期。


合作無間的小組成員展示製成品。

清心梘的製作原理是將水與油攪拌融合,要製作一份「好梘」,關鍵在於準確和清潔:分量的精準可確保材料(氫氧化鈉、水、棕櫚油、橄欖油、椰子油)得以相容,而保持清潔度可避免毛髮等雜質令清心梘破裂。製作清心梘最繁複的工序是不斷「攪拌」材料的環節,需要足夠的耐心,同時也能訓練學員的專注力和耐性。


製作小組將調配好的材料不斷「攪拌」至適合的狀態,需要耐心和專注力。

清心的人有福了

阿奇帶領組員製作清心梘,透過協調與鼓勵學員,他漸漸學習到如何以互相溝通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不再以指點和命令的口吻去吩咐別人。小組組長的崗位也幫助他培養出一份責任感,阿奇開始重拾工作熱誠,相信日後重投社會也能受益匪淺。他表示「『清心梘』的製作不應該是例行工作,只有抱着祝福別人和主動自願的心,才能夠做出一份『好梘』」。阿奇跟社工一起推銷清心梘時,許多市民都願意購買,有些甚至買十來個送給親友,這使他感到欣慰,更堅定了他做「好梘」的決心。

負責「清心梘」計劃的社工黃志勇表示:「清心梘計劃能令學員重拾對自己的肯定。在製作過程中,培養了一份為人為己的責任感,這點對於正在戒毒的學員們來說尤其重要,也肯定了自己對社會的價值。」

計劃希望將戒毒更新人士的新形象帶給社會大眾,更希望市民能認同他們的付出,將祝福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清心梘」的名字,其實是取自聖經馬太福音 ─「清心的人有福了」。計劃所生產的「番梘」(手工皂)亦有三重意義:1. 希望戒毒學員能突破「番梘」(諧音:「返繭」,俚語:再次入獄)的迷思;2. 透過製梘過程訓練學員的專注力及耐性;3.「番梘」的「清潔」功能讓戒毒康復人士明白自己能改變,更可以為別人送上祝福。


學員在戶外宣傳清心梘。


查詢及訂購清心梘:
2612 1342 / 2446 9226
https://www.facebook.com/pureinheart.soap.elchk/



Share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