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尚鈞 — 釀製醬油的堅持
採訪、撰文:Jonathan ╱ 攝影:Knight ╱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小時候我最喜歡到醬園玩,見到一個個巨型的醬缸,就像走進了迷宮。」八珍董事經理伍尚鈞(Trevor)回憶起兒時在西貢醬園玩耍的情景。他小時候覺得醬缸特別高大,跟堂兄弟姐妹在數百個醬缸之間穿梭往來,這個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如今長大了,西貢醬園變成了將軍澳的現代化廠房,醬缸不再巨大和神秘,換來的是經營的智慧和心思。
兒時的伍尚鈞在高過他的醬缸間玩耍,人大了,醬缸也相對地變得沒有那麼巨大。
討論「非一般」的話題
伍尚鈞為八珍錯失了衝出國際的黃金年代,但也慶幸如此,才能保存舊日傳統製作醬料的技術,這也是他和父親珍而重之的價值。
四十出頭的伍尚鈞是八珍第三代的掌舵人,祖父伍偉森於1932年創立八珍,祖父過身後,隔了一段時間,再由父親伍錦康接手,2013年起再交到Trevor的手上,至今已有四年多。造醬油是一門古老的行業,但伍尚鈞和爸爸都是工程師,母親是化學博士,一家人平日經常討論的是「非一般」的話題。例如煎一隻蛋,他們會討論蛋白質如何從液態變成固態。有一次,父親想做出最好的蓮蓉用來做月餅,他知道兒子的博士學位是由一間美國飲食公司贊助的,他有幫手做飲食相關的機械,大學又主修流體力學,所以便問他如何製作出夠「企身」又高質量的蓮蓉(蓮蓉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態,如果能計算出最企身狀態的數值,便可用來做最好的蓮蓉)。於是伍尚鈞在大學裡製作了可量度蓮蓉夠不夠「企身」的測量器,計算當中最理想的數值,幫助製作出最優質蓮蓉。
「其實這有點像我們平日倒蕃茄醬一樣,當你的力度夠大時,固態的蕃茄醬便會變成液態般流出來。」伍尚鈞用他的科學思維解釋這常見的現象。
伍尚鈞最喜歡用濃釀生抽豉油撈飯,這款產品上年更獲消委員評為甲級產品,製造時間長達21個月。
兩父子都喜歡工程,但同樣珍惜釀製醬料這種傳統工藝,所以伍尚鈞四年前接手管理八珍,代替準備退休的父親。「我自小喜歡工程,但也喜歡八珍這個品牌及醬油。很少人有機會做這麼特別的傳統工藝,假如不嘗試去做,我會覺得很可惜。」伍尚鈞坦言在當中有掙扎,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用自己的學識將這傳統的工藝現代化。
五十年代,八珍開始售賣月餅,圖為當時饒有特色的廣告牌。
花九個月釀製一支醬油
甜醋是八珍的招牌產品,而傳統釀醋的過程卻要比釀酒更複雜。「釀醋首先用米或其他殼物加入麴菌變成糖,用酵母將糖變米酒,再用醋酸菌將米酒變成米醋,整個過程需要九個月,一般都在冬天開始釀製。」
「釀豉油要在春天,天氣要潮濕,首先將霉菌種在豆上,再用夏天的熱力分解,然後在乾爽的秋天放到戶外曬。豆裡面的蛋白質靠霉菌切細,變成胺基酸(一種天然的鮮味),整個過程也需要九個月。」伍尚鈞對製醋和豉油的過程瞭如指掌,他帶有點自嘲地說:「很少人會花九個月時間釀製一支醬油,除了時間長,也要不停監察和控制整個過程,所花的心力可想而知。最難是控制發酵過程,因為要養住微生物,所以我們其實似農夫多過似工廠。」
其實市場上也有加味精及化學物質製造的豉油,所花的時間可以短很多,但伍尚鈞仍堅持用傳統的方法釀造,因為這是八珍一直持守的理念─要做最好、最靚的醬油。「天然製造的醬料會有一種香味,人工製作的只會有單純的鹹味或酸味,層次不及天然製造的豐富。」伍尚鈞說。
伍尚鈞是八珍第三代掌舵人,四年前開始接管八珍。
為了回應市場的需求,八珍現在也有化驗室測試醬油的鹹度、胺基酸和含菌量等等,將傳統的工藝現代化。但即使多精密的儀器也比不上人手。「化驗只可以得出胺基酸的種類和數量,愈多胺基酸,你愈不會覺得豉油鹹;胺基酸也有很多不同種類,所以豉油好唔好味最終都要靠人去試。」伍尚鈞說。
伍尚鈞指八珍的豉油比一般的豉油更香更濃,用來煮中式菜,豉味和豆香都會很濃,一定要跟菜一起試才會試出真味。伍尚鈞小時候已愛嘗自家製的豉油,問他小時候最喜歡用豉油配什麼菜,他竟說是豉油撈飯,直至現在仍然沒變。「我最喜歡用濃釀生抽(俗稱雙黃)撈飯,它是將第一次釀好的頭抽,在春天再放黃豆釀製,總共要花21個月。」長久以來得到伍尚鈞欣賞的這枝「極品」,去年得到消委會選為十大甲級豉油之一,而且還是唯一一支天然製,不加味精的醬料。得到別人的認同,伍尚鈞自是高興。
為了鼓勵員工多試用八珍產品,一年前八珍開始讓員工免費取用醬油,唯一的條件是要提交一份使用醬油的食譜,藉此找出更佳的八珍美食。伍尚鈞也要求每個員工了解醬油的製作過程,讓員工對產品有更深的了解,使他們能和顧客分享傳統製醬的工藝,讓更多人瞭解八珍的價值。
八珍醬油有100多款,仁稔醬蒸肉排、八寶醬豆腐是他們推薦的美食。
伍尚鈞接管八珍四年,最叫人留下印象的,相信是他製作及營運的八珍美食車。說起美食車,當中有一段小故事:去年年初,八珍旺角旗艦店慶祝五十周年,他們特別為這日子推出了一支新醬料 ─ 櫻花蝦豆豉醬,醬料一出便售罄,有客人回應最好用來撈飯,於是伍尚鈞找來了廚師研究出櫻花蝦豆豉醬炒飯,結果在美食車烹飪比賽中勝出,獲得美食車經營權。除了櫻花蝦豆豉醬炒飯外,也售賣頗特別的甜醋Tiramisu,還有其他如八珍蘿蔔榚、甜醋鹹蛋薑、陳醋蘇打等,全部以八珍的醬料製作。
經營美食車算是伍尚鈞的滿意之作,他花了不少心思設計及製作美食車。為了方便顧客購買,車身造得低一些,所以用了較輕較細的車斗;雖然內部變得細了,但這樣反而降低了車的成本及省油,多了的資源便花在車內的煮食設備上,也加裝了可儲油作生物廢油的抽油煙機及直流式冷氣,日後他還希望加裝太陽能電池板,做到自給自足。對於這名香港首座零碳建築─零碳天地的設計師而言,骨子裡仍離不開其老本行,總會在環保設備上花心思。同樣地,八珍廠房採用的高流量低速風扇和各種熱回收的設備,將煲醋時或開啟冷氣時釋出的熱能轉化,用來煲熱水,也是他有份協助設計的。
馮寶寶於去年出席八珍旺角旗艦店五十周年慶典,身後是五十年前十歲的她為店舖剪綵時的舊照片。
在訪問過程中,伍尚鈞展示了一幅中國畫《嘗醋翁》。話說金山寺住持佛印邀請好友蘇東坡、黃庭堅到他那裡品嘗桃花醋,三人品嘗之後表情迥異,所以又稱為「三酸圖」。後來圖畫又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
「孔子嘗到的酸味是米醋的酸;佛祖嘗到的苦澀味是酒精;老子嘗到的甜是米糖。」伍尚鈞解釋《嘗醋翁》的三種味道,同時也呈現了製醋過程中的三個階段。
醬料是用來改善食品的味道,嘗味也是很個人的事情,但堅持花更長的時間,堅持做出天然的調味料,堅持不走高檔讓更多人可以品嘗,在伍尚鈞眼中,這就是八珍的味道。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