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慢飛兒」開創殘疾人士就業路

採訪、撰文:Mak Mak ╱攝影:Mak Mak、王亘一 ╱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本機構康復服務自2014年10月中與台灣愛恆啟能中心簽署慢飛兒咖啡香港代理合約,正式成為慢飛兒咖啡香港地區的總行銷代理,讓香港的朋友們也能在享用有機及公平貿易咖啡的同時,鼓勵殘疾人士就業。


李Sir與宇洋在推廣慢飛兒的攤位上,做出心形手勢。

專責發展慢飛兒項目的康復服務顧問李志雄(李Sir)表示,機構與台灣「慢飛兒」合作的構思始於2011年,當時藉着兩岸四地康復服務交流的機遇認識了愛恆啟能中心主任兼慢飛兒的創辦人戴耀賽,受到他的奮鬥故事所感動,也認同他倡議有身心障礙人士自力更生的理念,所以在2014年正式引入慢飛兒咖啡。

締造香港的慢飛兒故事

戴耀賽從年少時已因自己是白化症患者,害怕父母擔心而備受壓力,他深深明白到有身心障礙人士能夠達致自力更生的重要性,而這想法亦促使他在完成大學社工課程後,向讓有身心障礙人士透過生產建立事業的方向邁進,並成功創立慢飛兒品牌,包括庇護工場及社會企業。

李Sir表示,機構希望承傳台灣經驗之餘,也想締造更多香港的慢飛兒故事。他指出,機構引入慢飛兒的其中一個契機是,康復服務葵涌地區支援中心服務的輕度智障人士中,有一班年青學員無論在工作或學習上都有能力,相信給予適當的培訓,能鼓勵他們自力更生。

李Sir認為,咖啡的製作過程着重記憶與實際操練,符合一些殘疾人士的特性,而咖啡師的專業形象,亦可協助提升服務對象的形象,擺脫一般人認為殘疾或智障人士只適合從事勞力工作的想法。


有商業機構到訪,宇洋以熟練的技術即場示範沖泡咖啡。

他指出,台灣僱用有身心障礙人士以釋放勞動力為主軸,認同他們的工作能力,香港卻將殘疾人士歸入福利系統,他們要在香港公開就業可謂困難重重,所以機構希望引入慢飛兒及其背後的故事,可以協助啟動氛圍,讓更多社會人士認同殘疾人士的工作能力,予他們更多機會。

慢飛兒產品主張〈一杯咖啡.三份關懷〉,包括保障貧窮農民獲得合理收入,支持公平貿易產品;不破壞雨林環境,響應保護地球,以及協助殘疾人士自力更生,為他們帶來持續的工作機會。

李Sir表示認同產品背後的主張,而機構代理慢飛兒的100%收益都會用作支持康復服務的發展。事實上,香港的慢飛兒服務團隊就聘用了兩位輕度智障的年輕人, 27歲的宇洋是其中之一。


葵盛圍「天恩培訓及發展中心」展銷慢飛兒產品。

宇洋磨豆送貨一腳踢

從特殊學校及技能訓練中心畢業後開始正式工作,宇洋的就業路並不順利,他先後做過上十份工作,包括辦公室助理、廚房幫工、信差、清潔、跟車……等等。提到每份工作都做不長,而且很多時是不愉快地離職,宇洋認為,殘疾人士要在香港的就業市場找工作十分困難,而以前的僱主給他的感覺很多時是關懷不足,沒有體恤殘疾僱員。

在同學介紹下,他在信義會的服務單位找到一份清潔工作,更參加了葵涌地區支援中心為殘疾人士開辦的咖啡班初階,並在2015年正式加入了慢飛兒團隊,一方面半職繼續做單位的清潔工作,另一方面半職負責慢飛兒磨咖啡豆、送貨、展銷等工作。本身也愛飲咖啡的他笑言,自己小時候已開始飲咖啡,他說:「媽咪曾經問我,點解你在BB兩、三歲時已經識飲咖啡?」。

曾經有機會在公開活動中示範手沖咖啡,又試過在送咖啡到客戶公司時被職員稱呼自己為「慢飛兒王子」,宇洋表示,這些都為他帶來一份滿足感,而慢飛兒倡議讓有身心障礙人士自力更生的主張,也讓自己更投入工作。

宇洋認為,沖泡咖啡常會重複步驟,熟能生巧,而磨咖啡豆只要掌握到技巧,便容易做到。他未來希望可以繼續進修咖啡知識和沖泡技巧,特別想學習如何製作藝術咖啡。


台灣慢飛兒團隊包括創辦人戴耀賽(中)早前來港,與香港團隊交流分享。


未來冀擴大市場優化培訓

李Sir表示,慢飛兒未來發展的方向包括擴大品牌的市場接觸面,透過公平貿易聯盟等渠道,在香港和澳門多做展銷,亦會加強發展機構內部、政府部門和其他非政府組織的市場。他提到其中一個願景,是仿效美食車,發展「慢飛兒單車」,在固定地點出售和宣傳產品。

另外,機構康復服務亦會繼續與澳門大學和特殊學校合作,舉辦更有系統的課程,為有身心障礙的年青人提供咖啡師入門培訓及進修機會。李Sir希望,未來會有更多僱主願意僱用殘疾人士,讓他們一樣可以發揮所長。


宇洋代表慢飛兒接受商業機構的捐款。


Share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