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譚偉健 — 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

採訪、撰文:周淑屏 ╱ 攝影:Jonathan ╱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譚偉健,自2005年至2014年一直在飲食雜誌工作。未在飲食雜誌工作之前,他是體育記者,當時有運動家身形,腰藏六塊腹肌,但自從做飲食雜誌以來,他一下子肥了二十多磅。工作壓力大,又長胖長肉,有沒有後悔?他說有許多寶貴經驗是自己可以袋落袋的。


譚偉健說:找到採訪目標之後,要先去踩線,用眼看、用咀嚐,還要用心觀察,看清食物、環境與人物的關係,才能寫出一篇融會了人、地、情的好文章。


食物零距離

自從2005-10年,《飲食男女》每期的〈老字號〉幾乎都是他寫的,他清楚記得2010年10月1日是他寫的最後一期。〈老字號〉是寫香港飲食業老字號的傳統與人情,讀者眾多。有些讀者不用看撰稿人,看了他寫的第一段稿就知道是他寫的;有些讀者讀每一期雜誌認為最好看、最打動自己的,一看撰稿人名字,也必定是他。

寫了那麼久,有那麼多支持者,為何又捨得放下不寫呢?因為譚偉健已經晉升到管理層,要訓練新同事接手自己的工作。

然而,當上管理層,多數是和下屬開會、寫稿、指導新同事,坐在辦公室中太久了,他感到和外面的世界彷彿隔了一層,有了距離。看到同事交來的稿,都是他人的第二手資料,不是自己的第一手採訪,總覺得有點不是味兒。從前是自己親身上陣打擂台,現在只是批評別人的稿,不能上前線做自己的工作,漸漸,他對辦公室中的工作有點厭倦,於是,毅然辭職。


雖然是副總編,譚偉健跟同事就像朋友般經常玩埋一堆。


一層樓首期

譚偉健說:寫飲食稿的人一定要鍾意食、識食,食過的就知道好與不好。他當飲食記者時,雜誌會提供「試食費」,他會先去找目標,然後試食幾次,覺得有採訪價值,便會在編輯會上向上司、同事推薦,大家都同意便開始採訪工作。

他自言當時每年隨《飲食男女》出版的《我們的星星食肆》(是品評香港好食肆的一本刊物),其製作的認真程度比米芝蓮更甚,單是製作期間付出的試食費,已足夠支付一層樓的首期。

採訪的記者要不停試食,有時一個人去試吃火鍋,叫了滿桌子的食物,夥計也擔心他吃不完,他只好說:「今天心情不好,要暴飲暴食減壓!」

寫一篇好的飲食稿不容易,一篇稿雖然只有六至八頁,但付出的心血一點也不尋常。


曾經訪問過的老店,偶爾也會回訪,像上環瑞記茶檔,譚偉健至今也是常客。

找到採訪目標之後,要先去踩線,用眼看、用咀嚐,還要用心觀察,看清食物、環境與人物的關係,才能寫出一篇融會了人、地、情的好文章。採訪初期,他不會帶攝影師到食肆,只是自己跑幾次去和店主建立關係,在取得對方信任之後,才有把握可以做到好的採訪。

他有無數次被驅趕、被粗口問候的遭遇,令他印象難忘的是訪問余均益醬料店。

店主一直拒絕採訪,三年間每幾個月去一次放下名片,希望店主改變主意,但都不奏效。有一次,路過時看到店外放了一個宣傳用的易拉架,從前作風老派的店東是不會用這些宣傳工具的,一定是有了第二代人接手才會有此新氣象,由此有了接受訪問的契機。



返回頂部

老店中的義

訪問「老字號」食肆,就像打開一瓶醇香的舊酒,瓶內會漫出馥郁的酒香。

老店的老價值是忠誠與刻苦,還有家人、兩代人之間的情與義。

他給我們講了老字號九龍城義香豆品店的老故事。採訪完這豆品店之後,他和店主成了好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這是關於一家人的情義的故事,主角是媽媽和一雙兄妹。若干若干年前,本來是小販的媽媽為了子女有個立腳點,有了入鋪的打算,於是頂了親戚的豆品店來做。

只有媽媽一人當然負擔不了豆品店繁重的工作,於是,其中一個兒子留下來幫手,然而,他是從第一天上班已後悔接手,一直後悔到今時今日的。

這兒子一心往外跑,為了鋪子,為了母親,卻要留在沒有空調、每天熱到汗流浹背的店子裏。他每天在店裏工作也是「黑口黑面」的,甚至記者訪問他時,他也是黑着臉說:「阿媽叫我不要出門口,就算門外有一大塊黃金,我也不會走出門外去拾!」


帶女兒去探訪中環老字號大牌檔勝香園,檔主Irene因當年訪問成為好友。

就是一份孝道,多麼不甘心也好,他也會守住店子,守護母親。

女兒是豆品店的門口掌櫃,說話粗聲粗氣,卻最有義氣。

小時候,母親做小販時,每次被差人拉,都是她去認罪、交罰款,因為當時年紀小,法官會輕判她。

長大之後,她嫁了一個賣雞的男人,本來可以離開豆品店照顧家人、打理夫家業務,她也曾想過走,可是,一想到自己走了兄長就要一人硬撐、母親也沒人幫忙,她就走不了,選擇留下。

譚偉健形容這作為女兒、妹妹的女漢子最有同理心,於是她成了一家人的核心、豆品店的擎天之柱。

一家老字號之所以能流傳下去,不只是手藝的傳承,還有犧牲與成全。現今社會裏不少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理會別人的死活,然而,老字號中的兩代情,就包含了互相顧念、守護、犧牲自己、成全對方的情義。


為了訪問余均益醬料店,譚偉健不惜花了三年時間尋找一個契機。


飲食是幌子

譚偉健說:每個人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只在乎有沒有人去發掘;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所以看到平凡人背後的感人故事情節,都會有共鳴,都會有得着。

他形容飲食只是做幌子,要帶出其中的人情。他相信大部分從事飲食的人都不會是沒良心的,因為食物吃進人家肚子裏,影響他人的健康甚大,不可造次。

他從事飲食雜誌記者之後,從飲食中反思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由是獲益良多。

譚偉健是基督徒,他寫的第一期〈老字號〉的第一句,便是聖經中的句子:「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他認為食物能夠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拉近,是表達愛與關懷的最佳媒介。

他指出:一篇好的文章中有許多層次,可以放進多少意義,就看寫的人的功力,至於看的人可以看到多少、得着多少,就要看讀者的功力了。

寫飲食訪問讓他有許多得着,他說:人生中有許多獎賞是金錢以外的。


訪問於牛池灣的新龍城茶樓進行,在充滿人情味的舊茶樓聽各式老店的飲食故事。



Share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