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文太 — 那段開車仔檔的日子

採訪、撰文、攝影:Jonathan

曾幾何時,牛頭角下邨附近的天橋底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車仔檔,不少基層家庭賴此謀生,文太是其中之一。


談起從前開車仔擋的日子,文太就有說不完的故事。

當了23年流動小販、現年63歲的文太,車仔檔被政府充公接近千次。那時候,小販管理隊每天都來,使她一度想過放棄小販生涯,但因為自己不識字,只喜歡煮食,唯有繼續艱苦經營。此後,她靠車仔檔養活一家人,更做到入鋪,從此不需要再過那些提心吊膽的日子。


一天賺83蚊

七十年代,香港經歷過股災及能源危機,經濟大受打擊,許多人失業,不少人藉在街上擺檔做小販謀生。文太年輕時很喜歡煮餸,負責照顧家人一日三餐,廚藝亦很了得。文太的姑仔建議她做車仔檔,說不要浪費她的才華,這既可幫補家計,又可一展所長。時維1981年,家住牛頭角下邨已有三個小孩的文太,為了幫補家計,開始經營車仔檔。文太在附近找來別人棄置的木板,再問人借來150元,買了四個車轆、彈弓、煮食用的鍋等等用具,打造了她的第一個車仔檔。當時只賣豬皮、豬紅、蘿蔔、韭菜及魚蛋五種食物。「你知道我第一天做了多少錢生意?

$83蚊。」當時丈夫當點心師傅也只賺約400蚊一個月。從前連多餘錢也沒有的文太,靠車仔檔終於可以帶子女每星期到麥當勞吃一餐。後來文太的生意更上一層樓,高峰期同時擁有五檔車仔檔,要請夥記幫手。食物的款式也隨之而變得多樣化,例如豬腸、牛腩、牛肚、雞翼尖、鳳爪、雞排、豬排等等,當其時實在非常風光。但風光背後,她跟其他小販一樣每天擔驚受怕,擔心「走鬼」、所有生財工具被充公。



文太八十多歲的哥哥,年輕時已為文太做木頭車,現在也會到店鋪幫手,兄妹感情非常要好。


一日「走鬼」兩次

「當時小販管理隊一日來兩次,早一更、晚一更。由於我要照顧屋企,只做三點到七點,所以最多只會被拉一次。」據文太表示,當時打擊無牌小販沒有現在那麼厲害,被捉之後只會充公木頭車,不會連貨也沒收,所以仍有生存空間。後期打擊無牌小販變得嚴厲,連貨連車一起充公。文太仍記得當初被拉會罰三百,後期罰款不繼增加。文太試過因此眼淚直流,心灰意冷,想過不再做無牌小販,但為了生計唯有繼續撐下去。

為了逃避小販管理隊,文太試過走入小巷經營,後期更找來丈夫一起幫手,一個「睇水」,一個「開檔」。文生在四個街口前看見小販管理隊,便奔跑過去通知文太要「走鬼」了。在那個還沒有手提電話的年代,唯有這樣。「為咗避開小販管理隊,我地試過從牛頭角下邨跑到佐敦谷。」兩地相差有一至兩公里遠。



數年前,文太花了四千元做了一架車仔,新年時到街邊擺擺檔,懷緬 舊日時光。

 

返回頂部

牛腩走渣的趣事

開車仔檔之初,文太沒有經驗,唯有勤力搭夠,在街市找平靚正的食材,客人喜歡什麼便煮什麼。在研發食物的過程中也遇過一些趣事,例如她開始學炆牛腩,慶幸遇上一位好心的廚師教她用果皮、香葉、沙薑、八角做牛腩汁。誰知她連這些材料也一起上檯,直至客人建議她不如先將渣隔開,她才醒覺這樣才不會讓客人同時間吃到八角的苦味以及其他不想吃到的材料。就是這樣,文太跌跌碰碰的闖了過來。

2003年,正值沙士肆虐,為了生活,她也得推車仔檔在天橋底擺賣,每天只做到幾十元的生意,眼見重災區淘大花園晚上亮起的燈火不到十戶,此情此景,至今難忘。2004年,為了不想再過擔驚受怕的生活,文太決定入鋪,租了牛頭角下邨一間鋪位經營,問人借了數萬元裝修,改名文記。當時主要賣車仔麵及煎釀三寶,隨著牛頭角下邨清拆,文記再搬到位於利基大廈的現址至今。


當年擺街檔的美食,現在都放得井井有條。


罰款貴過交租

入鋪之後,文太坦言熟客照樣棒場,由於衛生好了,也吸引了不少新客人。收入雖沒有從前擺街檔好,但勝在可以安定下來。「被人拉交的罰款其實貴過這裡的租金。入鋪後有好多限制,租金、排污費、電費、牌照等等都要交。現在不必擔心走鬼,人也定咗好多,但總不及以前自由和開心。」現時全店共有5、6個員工,都是親朋介紹為主,連八十多歲的哥哥也到這裡幫手。筆者在午飯時候到訪,全店七、八張檯長期維持着約八、九成滿,對位處小巷內的店鋪來說,生意算是很不錯。問文太當天跟她一起擺車仔檔的小販有多少個能夠入鋪,她連一個也數不出來,自言要感恩。

文太由經營車仔檔到正式入鋪,所有食材都親力親為主理,早上處理材料,還親手打魚膠和自製柚皮,這兩樣食物都深受客人歡迎。她每朝九點回鋪頭工作至晚上十二點,日日如是。採訪期間,筆者遇見幫襯了幾十年的老街坊,也有看見報紙廣告到來尋覓懷舊車仔麵風味的本地人。數年前,她花了四千元做了一架木頭車,每逢新年跟新知舊雨到街上擺賣,一起懷緬過往熱熱鬧鬧的歲月。說起往事,她又興致勃勃的跟客人互相訴說舊日流動小販的熱鬧景況。「當時這裡有很多小販擺賣,有賣韮菜粿、大餅、炒栗子、煨魷魚、烚粟米、鵪鶉蛋、雞蛋仔,還有一種薄薄的煎餅,上面再加花生、芝麻……,還有外省人做的冷糕。」文太說時沈醉於懷緬中。


文太擺街檔23年,最終在牛頭角下邨租了鋪位經營。

市集、小販及街頭買賣在早期的香港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一班大陸移民或沒有學歷及技術的基層市民提供另一條謀生出路。七十年代,香港政府分別於1972和79年停發流動和固定小販牌照,後期市政局開始收緊小販政策,對無牌小販加強執法,並鼓勵牌照持有人放棄牌照,或搬進市政大樓營業。小販數目因而不斷減少,小販聚集的地區也日漸消失,對低下層生計造成打擊。


當年文太擺街檔的情景。


 

版權所有©2016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