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劉志雄、劉祐銘 — 度身訂造洋服店 堅守方寸四十年

採訪、撰文:Jonathan ╱ 攝影:陳曉盈 ╱ 部分相片提供:柏林洋服

「當年深水埗區一帶有三十多間洋服店,現在只剩下兩、三間而已。」1976年開業的「柏林洋服」在深水埗柏樹街屹立至今40年,從事裁縫行業超過半個世紀的劉志雄師傅看着時代變遷,見證裁縫行業由6、70年代盛極一時,到二十年前成衣店進佔香港,瓜分市場,行業逐漸衰落。


數年前,兒子Jensen回來鋪頭幫手,為了減輕父親的工作,也希望承傳他珍貴的手藝。

有些店鋪敵不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有些敵不過昂貴的租金,有些因老師傅退休無以為繼,紛紛結業,唯獨這一間少有仍堅持不假外求,親手為客人度身訂造西裝的洋服老店,默默守在一個不到200平方呎的地方。只是客人變了,時代變了,科技變了,40年的老店也要配合時代作出改變。

他是工作狂

劉師傅16歲入行,1976年開「柏林洋服」,時年31歲。年輕時的劉師傅好動,駕車、露營、釣魚等戶外活動樣樣皆好,但自洋服店開業後,他全副心神放到自己的生意上,便將這些「愛好」擱置。事實上,除了農曆新年七天假期,劉師傅幾乎每天長期工作12小時,年終無休。試過有客人於假期找不到他,戲說他賺夠了,劉師傅當下心裡不舒服,如今即使去短途旅行,手機也是長期開着的,恐防客人找不到他。從前的客人現在都成了老主顧,劉師傅閒時也會相約他們相聚食飯、旅行。

劉師傅自喻為工作狂,回到洋服店便會把全副心機放到工作上,與助手日而繼夜地為客人度身造衫。曾有一年歲晚,劉師傅肚子突然絞痛得很厲害,結果發現有膽石,迫不得已進醫院做手術切除膽石,做完手術後,他又隨即動身與家人出外旅行,用盡農曆新年七天的假期,結果初八照常上班。他對工作的熱愛和投入由此可見一斑。


縱然附近店鋪變更不斷,「柏林洋服」屹立深水埗至今40年。

行業的變遷

四十年來,劉師傅的堅守,累積了一班穩定的客戶,加上業主提供相宜的租金,店鋪在這些年來沒有經歷太大的起跌,但他卻目睹這個行業的轉變和興衰。從前的西裝都是來路貨,人們只可以在百貨公司買到,價錢也很昂貴。由於人們過時過節、喜慶宴會都愛穿新衣,所以當時洋服店相繼開業,也不愁沒生意。後來廉價成衣西裝大量出現,不少洋服店也因此而結業。劉師傅經歷過學生在店前排隊做校服、人人趕着做西裝過新年、喜慶擺酒個個西裝筆挺的時代,如今飲宴不一定要穿西裝、過年也不是人人會添新衣。

其他洋服店都抵不住時代的變更,「柏林洋服」如何撐得過來?劉師傅沒有多作解釋。原因可以很多,可能是「柏林洋服」的主要顧客是白領人士,有做銀行、保險、地產都有;可能是劉師傅對工作的熱誠為他招徠不少熟客;更有可能是劉師傅的高超的手藝受顧客的欣賞。


兩父子與外國顧客合照。

返回頂部

兒子的承傳

說到手藝,劉師傅即侃侃而談他的「威水史」,原來從前測試裁縫的手藝,會先叫他造一條褲。曾有「褲王」稱號的劉師傅對自己的技術是滿有信心的。有一次,有客人穿着劉師傅造的褲子被另一位老裁縫師傅看見,老裁縫師傅即驚訝不已,非常欣賞,說想不到現在仍能找到有這種工夫的裁縫師,後來在客人介紹下,促成他們見面,彼此更成了朋友。

這種珍貴的手藝在香港愈來愈稀有,數年前回店鋪幫手,讀設計出身的兒子劉祐銘(Jensen)跟父親一樣,很珍惜不大量生產、只靠他和助手的巧手,為客戶一針一線裁出的「作品」的手藝。回店之後,Jensen引入了很多新意念。他開設Facebook專頁,兩年多以來得到七千多個Like,吸引不少年輕新客;又將製作西裝的過程拍成短片,放上網站做宣傳,一心想建立一個專業的形象。「並不是你開裁縫店便表示你懂得造衫,裁縫其實也挺像一個醫生。」Jensen說。的確,醫生用經驗、知識和技術為病人去除疾病,裁縫師則靠雙手和經驗替每個人度身製作合適的衣衫,兩者同樣每天要應付各種各樣的人物和要求。他們的顧客有要求貼身、有些要鬆身,有些甚至要造十多個袋口,種種形式都有。


兒子回來後利用Facebook拓展年輕人市場。


照亮整條街

兒子回來後,劉師傅正逐步將自己的所學傳承給兒子。另一方面,兒子也在在設計及配色方面給了很多寶貴意見。「以前的西裝的袖孔(Armhold)開得好深好闊,現在歐洲都流行收窄,反而更容易活動手臂,西裝也偏向短身設計。」Jensen侃侃而談這行業的趨勢和潮流。「以前流行大軍刀領、喇叭褲、鬆糕鞋,西裝要鬆身,流行褐色;現在都變為貼身,流行紅色、藍色。」劉師傅也補充說。

訪問後,劉師傅即席用粉筆、剪刀、直尺、曲尺等工具起樣,有些工具由開業沿用至今。不消數分鐘,靠他累積五十多年的功力,已完成了基本的樣式。

「首先是挑選布料,然後度身、裁剪、縫製,待客人試身滿意後,便可以等待取衫,裁縫師傅至少要做一日。因訂單太多,一般訂單要3至5個星期起貨,快的也要數天,視乎訂單多少。」然後一件稱心的西裝,就在這方寸之地製造出來。

「我在這裡開業的時候,裝了很多燈管,是整條街最亮的一間店鋪。」劉師傅說。對面的舊樓已變成新式酒店,從前的大排檔也變成了入鋪的食店及酒吧,士多變成了地產鋪,即使對面同期開業的洗衣店也易手不知多少次,但「柏林洋服」仍屹立至今,顯得更加珍貴。


劉師傅花了數分鐘已為西裝起了樣。


 

請即下載《信念100》,閱讀更多《信念》文章。

版權所有©2016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