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干犯有關性罪案概況」研究發佈會
2014年11月04日


日期: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四日    新聞稿

犯事者對不認識人士作出侵犯行為較往年顯著上升


信義會促加強家庭教育處理青少年性偏差行為

       

    (香港‧2014114)根據2009年至2014年本會對新界四個區域(包括沙田、大埔、北區及元朗)青少年干犯有關性罪案概況研究的數字顯示(研究除分析2013年度25個個案外,亦會把過去5年共有143個個案數字作比較),犯事者在沒有准許下的猥褻侵犯行為以及對不認識的人士作出侵犯行為的比例較往年顯著上升,顯示犯事者已脫離了以往的青少年性犯罪模式。本會促社會需多關注青少年性偏差行為,並鼓勵家長主動尋求協助。

 

    研究顯示,青少年干犯有關性罪行的個案數字逐年下降,而今年較往年下降16.6%,與警方公報的青少年犯案人數下降比率相若。研究亦顯示,非法性交及同意下的猥褻侵犯個案數字亦有下降趨勢。但社會仍要密切注意日後的發展趨勢,因為除確實下降情況外,亦有機會是青少年的性行為趨向低調及隱密,而沒有被發現及未被舉報。

 

根據《二零零五年在香港發生的罪案及罪案事主》的調查顯示,88.3%的非禮案受害者是完全不認識犯事者。而本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有關性罪案案件中,4年平均只有9%的受害者是不認識犯事者,但至2013年度上升至44%,首年發現青少年性犯罪行為脫離了以往的模式,趨向成年罪犯不認識受害者的比例。現象反映青少年性犯罪行為,趨向是滿足即時需要的衝動行為,亦以為對不認識的人下手可以減低風險。

 

     另外,在沒有准許下的猥褻侵犯可被定義為明確的侵犯行為,個案由2011年度只有3 (16%),再度升至2013年度有13 (68%)數字及比例均較往年增加,亦是歷年最多。相信是智能手機及流動網絡的普及,青少年容易長期或過度接觸到色情資訊。有學者表示,長期接觸色情資訊,有機會影響個人對性侵犯行為的態度與價值觀,例如使侵害者認為是女方先引起自己性慾,把責任歸咎於受害女性,亦會減低對受害者同理心,影響著青少年對犯事行為的判斷。

                       

    就以上的分析結果,我們建議社會應採用適切評估工具,例如《Juvenile Sex Offender Assessment Protocol-II(J-SOAP-II)(本會於2011年引入並翻譯成《青少年性罪行犯事者評估工具()),以助了解現時青少年性罪案行為模式的轉變;另外社會亦應加強對性違規行為的及早介入,以及提升對受害者的關顧,協助他們處理罪案帶來的創傷。最後,我們鼓勵家長主動與青少年共同面對事件,正面處理,尋求協助。根據研究,處理青少年性偏差行為,家長的參與是十分重要,家長如何回應事件,或如何表達關心支持,連繫到青少年求助的動機。


青少年自強計劃

本會青少年自強計劃,自二零零一年開始由社會福利署資助,提供輔導服務予新界東內各分區警署轉介、正接受警司警誡令之青少年。服務區域包括:沙田、大埔、北區及元朗。本會自2010年開始每年進行一項「香港青少年干犯有關性罪案的概況」的研究調查。

傳媒查詢:  

信義會社會服務部企業傳訊主任廖得安先生

電話:3692-5468 / 9456-2735

電郵:jonathanliu@elchk.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