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回應 2025年施政報告
2025年09月19日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本機構) 1976 年成立以來心繫社會,以創新的方式、關愛及以人為本的精神為基層及弱勢社群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本機構欣然看到是次施政報告涵蓋多個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點範疇,這將為社會各界帶來實質幫助,切實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為此,本機構就以下重點項目提出建議,期望能與政府及業界攜手合作,確保資源精準投放,回應有需要的社群。
1. 締造健康校園環境 重視前線同工精神壓力
施政報告内提到針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將三層應急機制擴展至小四至小六試行;並會鼓勵更多學校人員接受精神健康急救培訓,這無疑有助及早識別受困擾的學生,以提供合適的支援。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發現,75%自殺個案事前並無徵兆,單單培訓對防止學童自殺的成效有限;另外,前線同工亦反映,處理這些個案令他們承受巨大壓力,但現時缺乏足夠的支援措施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
故此,本機構建議持續落實三層應急機制外,亦需提供更多支援協助予師生,以及鼓勵學校建立一個健康互助的環境氣氛,令學生感到被支持、減少焦慮;同時,更應關注前線同工的支援系統,借鏡醫管局推行的「情緒綠洲計劃」經驗,為社工及相關前線同工提供有系統及常規化的情緒健康及壓力管理支援,例如:設立專業心理支援熱線、提供臨床心理諮詢及增設同伴互助小組,讓前線同工在提供服務時,亦可照顧個人身心。
2. 確保本地青年人得到發展及就業機會
本機構支持僱員再培訓局(ERB)推出微證書課程,以加強本地勞工培訓,這亦有助青年人提升競爭力。然而,儘管本港失業率偏高,而年輕族群的失業率更明顯高於其他年齡群組,惟政府未有計劃暫停針對特定行業的補充勞工輸入計劃,本機構擔憂政府如何平衡輸入外勞的需要與本地青年的就業機會。
因此,建議政府一方面加強推動技能培訓,確保本地青年具競爭力;另一方面實施清晰且可調節的外勞入境政策,並按行業及技能層級設定年度配額、再定時檢討。建議政府推動企業優先聘用本地青年,保障其就業機會;同時亦鼓勵本地與外來青年的交流合作,並提供創業補助、實習機會等,以鞏固本地青年的發展信心,確保香港社會長遠穩定發展。
3. 優化照顧者支援與數據互通
政府近期試行實施「動態高風險照顧者資料庫」,對象包括為正在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家庭;但合資格領取有關津貼的名額分別只有8000個(護老者)及3500個(殘疾人士),而領取綜援及其他政府援助的照顧者並未被納入此資料庫內,儘管他們同樣被視為高危群體。在全港估計有275萬名照顧者的情況下,此資料庫的涵蓋範圍明顯不足。
本機構促請政府在確保私隱前提下,實現照顧者數據互通,藉此有效連繫政府各部門、非政府組織以及關愛隊,善用資源、回應照顧者需要。本機構同時建議「動態高風險照顧者資料庫」內應包括正在領取綜援的家庭名單,以擴大數據庫覆蓋範圍。
4. 居家安老及遠程復康服務的發展
根據社會福利署2025年7月數據,輪候津助及合約院舍平均需時長達18個月,參加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平均也需時5個月,合共平均仍需9個月,反映安老住宿需求持續緊張。在人口持續老化的大環境下,可見「家居安老」將成為安老服務的長遠發展趨勢。
本機構建議政府加速推動長者居家照顧服務轉型,審視及善用創新科技,如「tele-practice」遠程復康模式;在確保私隱問題獲得妥善處理的前提下,提升家居照顧效能,使更多長者可安老於社區,實現「居家安老」的願景。同時,鼓勵社區、家庭及非政府組織協力參與,推動長幼共融和互助的文化。
5. 加強回應殘疾人士需要
政府宣佈將與大學團隊合作制訂康復產品消費者指引,本機構對此表示歡迎。除了與大學團隊合作外,建議政府亦可與社福機構的康復服務協作,選取社區作為試點,讓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有機會親身試用相關產品,並成立焦點小組收集使用者的實際回饋,以完善指引內容,提升產品的實用性及切合殘疾人士、社區需要。
此外,本機構樂見政府關注智障人士的老齡化問題,逐步在專為嚴重及中度智障人士而設的宿舍推行一站式支援及照顧服務,為老齡化智障人士提供全面和豐盛的關顧。建議政府將此措施恆常化,並定期檢視中度智障宿舍的人力資源配置,確保照顧質素。同時,建議加強支援交通安排,有助服務使用者覆診及參與社區活動,促進其社交及生活質素。
總結:
作為致力服務社群的非牟利機構,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深信要實現「以人為本」的社會願景,必須匯聚各方力量。我們將繼續與政府、業界夥伴及廣大市民緊密合作,透過精準有效的資源投放與服侍的精神,致力為基層社群提供最優質、到位的服務。
1. 締造健康校園環境 重視前線同工精神壓力
施政報告内提到針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將三層應急機制擴展至小四至小六試行;並會鼓勵更多學校人員接受精神健康急救培訓,這無疑有助及早識別受困擾的學生,以提供合適的支援。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發現,75%自殺個案事前並無徵兆,單單培訓對防止學童自殺的成效有限;另外,前線同工亦反映,處理這些個案令他們承受巨大壓力,但現時缺乏足夠的支援措施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
故此,本機構建議持續落實三層應急機制外,亦需提供更多支援協助予師生,以及鼓勵學校建立一個健康互助的環境氣氛,令學生感到被支持、減少焦慮;同時,更應關注前線同工的支援系統,借鏡醫管局推行的「情緒綠洲計劃」經驗,為社工及相關前線同工提供有系統及常規化的情緒健康及壓力管理支援,例如:設立專業心理支援熱線、提供臨床心理諮詢及增設同伴互助小組,讓前線同工在提供服務時,亦可照顧個人身心。
2. 確保本地青年人得到發展及就業機會
本機構支持僱員再培訓局(ERB)推出微證書課程,以加強本地勞工培訓,這亦有助青年人提升競爭力。然而,儘管本港失業率偏高,而年輕族群的失業率更明顯高於其他年齡群組,惟政府未有計劃暫停針對特定行業的補充勞工輸入計劃,本機構擔憂政府如何平衡輸入外勞的需要與本地青年的就業機會。
因此,建議政府一方面加強推動技能培訓,確保本地青年具競爭力;另一方面實施清晰且可調節的外勞入境政策,並按行業及技能層級設定年度配額、再定時檢討。建議政府推動企業優先聘用本地青年,保障其就業機會;同時亦鼓勵本地與外來青年的交流合作,並提供創業補助、實習機會等,以鞏固本地青年的發展信心,確保香港社會長遠穩定發展。
3. 優化照顧者支援與數據互通
政府近期試行實施「動態高風險照顧者資料庫」,對象包括為正在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家庭;但合資格領取有關津貼的名額分別只有8000個(護老者)及3500個(殘疾人士),而領取綜援及其他政府援助的照顧者並未被納入此資料庫內,儘管他們同樣被視為高危群體。在全港估計有275萬名照顧者的情況下,此資料庫的涵蓋範圍明顯不足。
本機構促請政府在確保私隱前提下,實現照顧者數據互通,藉此有效連繫政府各部門、非政府組織以及關愛隊,善用資源、回應照顧者需要。本機構同時建議「動態高風險照顧者資料庫」內應包括正在領取綜援的家庭名單,以擴大數據庫覆蓋範圍。
4. 居家安老及遠程復康服務的發展
根據社會福利署2025年7月數據,輪候津助及合約院舍平均需時長達18個月,參加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平均也需時5個月,合共平均仍需9個月,反映安老住宿需求持續緊張。在人口持續老化的大環境下,可見「家居安老」將成為安老服務的長遠發展趨勢。
本機構建議政府加速推動長者居家照顧服務轉型,審視及善用創新科技,如「tele-practice」遠程復康模式;在確保私隱問題獲得妥善處理的前提下,提升家居照顧效能,使更多長者可安老於社區,實現「居家安老」的願景。同時,鼓勵社區、家庭及非政府組織協力參與,推動長幼共融和互助的文化。
5. 加強回應殘疾人士需要
政府宣佈將與大學團隊合作制訂康復產品消費者指引,本機構對此表示歡迎。除了與大學團隊合作外,建議政府亦可與社福機構的康復服務協作,選取社區作為試點,讓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有機會親身試用相關產品,並成立焦點小組收集使用者的實際回饋,以完善指引內容,提升產品的實用性及切合殘疾人士、社區需要。
此外,本機構樂見政府關注智障人士的老齡化問題,逐步在專為嚴重及中度智障人士而設的宿舍推行一站式支援及照顧服務,為老齡化智障人士提供全面和豐盛的關顧。建議政府將此措施恆常化,並定期檢視中度智障宿舍的人力資源配置,確保照顧質素。同時,建議加強支援交通安排,有助服務使用者覆診及參與社區活動,促進其社交及生活質素。
總結:
作為致力服務社群的非牟利機構,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深信要實現「以人為本」的社會願景,必須匯聚各方力量。我們將繼續與政府、業界夥伴及廣大市民緊密合作,透過精準有效的資源投放與服侍的精神,致力為基層社群提供最優質、到位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