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社關服侍 — 每一個人都有被服侍的需要

曾浩賢牧師

筆者在神學院任教有關社關服侍(Diakonia)的課程,第一堂會邀請同學們自我介紹,當中包括介紹自己過去有沒有社關服侍/社會服務的經驗。於是在每一次的介紹中,同學們都會就着自己過去在教會、機構或個人所作的服侍/服務經驗作簡略介紹,當然亦有同學表示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在所有同學介紹完畢後,我便會對那些說沒有這方面經驗的同學說:「真的沒有?」問這個問題,是因為無論說有或沒有的同學,他們的思考都只放在「我過去有沒有為他者提供服侍/服務?」這個問題上。相對來說,絶大部分的同學都沒有分享到自己「曾經接受服侍/服務的經驗」。問題是 ── 我們有多少人真的從來沒有接受過他者的服侍/服務?如果我們說社關服侍是包括了現今分類的教育服務、醫療服務和社會服務,明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接受服侍/服務的經驗。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有些時候是需要他者的服務和協助。社工提供輔導,但他們有時也需要別人的輔導;醫護提供治療與護理,但他們生病和受傷時也需要別人的治療和護理;老師提供教育,但他們的子女也需要其他老師的教育……因此,當作社關服侍的人常常說如何如何去為他者提供服侍/服務,請不要忘記我們都是人,都有被服侍/服務的需要。

提出這一點,可以說是為作服侍/服務的人送上一個提醒、一個安慰。提醒是我們無論如何專業和有能力,無論我們過去協助了多少服務受眾,但我們都只是人,不會比服務受眾高,也不要作一種由上而下的協助。這一刻我們協助他人,但下一刻則是他人協助我們,來來往往,社會裡應當是一個彼此協助、彼此服侍的群體。至於安慰,其實也是一個提醒,正因我們都只是人,都需要別人的協助,所以沒有必要強逼自己永遠站在協助人的位置,也不宜有種不容許也不接受自己會有軟弱和犯錯的思維。若這樣地強逼自己,除了苦了自己,也有機會「鑽牛角尖」,成了一個假冒為善的人也不自知。

說到假冒為善,聖經中耶穌常常責備當時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假冒為善。文士和法利賽人是猶太宗教律法的專家,也是當時的宗教領袖,在民眾中作領導和教導。他們習慣了站在「服務」人群的「高位」上,漸漸認為自己所思所言都是對的,也是最能夠幫助和領導民眾的。因這思想,當耶穌在教導中指出他們的錯誤時,他們的反應往往不是思考反省,而是早早便認定他完全錯誤,是迷惑人心的人。也正正是這思想,使他們忘記了自己也有被提示和教導的需要。這樣看來,愈成功的服侍/服務者,愈有能力和地位的服侍/服務者,便愈需要提示自己:「每一個人都有被服侍的需要。」



作者:曾浩賢牧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牧師,信義宗神學院助理教授(社關服侍學、實用神學)


Share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