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閘誌 — 用鐵閘說故事
每逢夜晚,街上便傳來一陣陣關鐵閘的聲音,熱鬧的街道頓時變得寂靜,只剩下暈黃街燈、零星路人和一道又一道冰冷的鐵閘,凝結了整個社區氛圍,再感受不到區內獨特的氣息。但在另一邊廂,一些團體和有心人在店舖鐵閘上畫上了一幅幅畫,除了道出店舖特色外,更勾起街坊的共同回憶。縱使大閘關上,鐵閘噴畫亦能在寂靜的社區帶來色彩和溫馨的感覺,無間斷地呈現出社區特色。
區區有特色
「最珍貴的 人間旅程 給放入到每一幅畫 經過路上那小店 請張開眼睛」這一句歌詞來自香港青年藝術協會「城市閘誌」計劃的主題曲,簡潔地說出「城市鐵閘」的理念:在店舖鐵閘上畫上店舖故事、社區文化,讓大眾感受該區特色。視藝計劃經理廖健羽小姐表示:人是建構社區的重要元素,而店舖就是營造社區文化形象。因此,在構思社區藝術計劃時,便選擇以店舖鐵閘為媒介,一方面可以直接面向公眾,讓市民一出街就可以接觸藝術,另一方面可以分享鐵閘背後的「小人物大故事」,道出區內的文化特色。
「城市閘誌」自2017年推行至今,邀請了14組藝術單位,為中西區、灣仔、油麻地、旺角、深水埗及九龍城的60間店舖畫上獨一無二的鐵閘畫作,成為具藝術色彩的文化區。中西區的老店和華人社區、灣仔的市集、油麻地和旺角的傳統手工業、深水埗的製衣批發業、九龍城的食肆、鴨脷洲的漁村轉變,讓鐵閘說出小店故事和社區特色,保留街坊的共同回憶。除了鐵閘噴畫創作,「城市閘誌」亦設導賞團,讓參加者在欣賞藝術作品外,亦能沿途留意社區文化特色。即使未能參與導賞團的人,亦可透過流動應用程式參考導賞團的路線,並以擴充實境AR技術,在不受店舖營業時間限制下隨時欣賞鐵閘畫作,以科技及藝術探索香港。
畫作=店主+藝術家+街坊
「城市閘誌」團隊每年都花大半年作資料搜集、選擇地區、邀請店舖。「我們會親自落區逐間逐間店舖邀請,但叩門的過程並不是次次順利。」廖小姐表示,有些老字號店舖傳統觀念較強,未必一下子接受鐵閘畫作。亦有一些輕工業店舖,如鋼鐵工程、摩打修理等等,以與行內人接觸為主,所以店主們認為不用和公眾分享行業故事。因此,團隊多次接觸店主,解釋畫鐵閘的用意,以藝術傳遞社區的故事。
團隊成功邀請店舖後,就會安排藝術家到店舖和店主交談,從中尋找創作靈感。其中,藝術家姜立如Candice與店主傾談之中不但找到創作靈感,更明白對工作熱誠和執着的重要。
修讀舞台繪景的Candice對畫大型畫作並不陌生,但由舞台走上街頭,過程卻令她難忘。
Candice參與了首年計劃的學校教育藝術,其後兩年參與鐵閘噴畫創作,先後為旺角的公有祥麻雀、高輝電器工程、鴨脷洲的正興參茸藥行、九龍城的汕頭澄海老四鹵味專門店繪畫鐵閘。「每次和店主傾談之前,我都會先上網搜集相關行業資料,但資料往往不全面,所以更需要親自和店主傾談,了解工作環境和情況,才能構思到好的作品。」以九龍城潮州食品店為例,老闆娘表示日本菜、泰國菜在香港比比皆是,亦受年青人歡迎,但同樣有特色的潮州菜卻一直未能普及,為此感到不值和心痛。「所以我更想將潮州菜的特色與及老闆娘對潮州食品的執着和心血,通通在作品中呈現出來。」Candice在鐵閘上畫滿了潮州食品,如鹵水鵝、凍蟹和各類粿品,配上店主喜歡的鮮色和喜慶感覺,讓整幅鐵閘作品更突出和有意義。
「以前我在幕後工作,會把自己圍封起來不讓其他人打擾,也不理會別人的意見,專心工作。但當在街頭工作,整個創作就會有公眾參與,街坊所給的意見都需要聆聽,他們所知的事比我更多、更詳細、更準確,他們才是真正的用家!」Candice憶述,當她在製作潮州食品的鐵閘時,有很多街坊經過,他們會停下來看,更會跟她說:「潮州人食鹵水鵝是食頸不食肉,要頸粗才是靚鵝!」於是,Candice就修改了構圖,突出鹵水鵝的精粹,讓人們認識何謂潮州飲食文化。
從鐵閘藝術到社區故事,一段段小人物大故事就由圖像表達出來。每一幅鐵閘畫不但是藝術家的精心傑作,亦是一間間店舖的歷史故事,更不乏一些道理。Candice表示她今次的藝術創作和以往的工作很不同,讓她有新的領會。
「以前,若家中有電器損壞,就會拿去維修,街上總會有多間維修舖。藥行為了製作足夠中藥給街坊『看門口』,收舖後不計成本,努力為街坊製藥。這一切,都是舊時香港的價值,我們更應好好保留。」「城市閘誌」和藝術家透過觀察店主的一言一行,以鐵閘藝術為主導,配合導賞團、學校教育、流動應用程式,將小店鐵閘背後的故事、人情味、堅毅、專業一一畫在鐵閘上,讓你我都可以多關心身邊事物,認識香港多一點。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