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互相尊重與關心 肯定家居護理的價值

採訪:Jonathan、Mak Mak╱撰文:Jonathan╱攝影:Mak Mak

長者因病或體弱關係,生活不能自理,但又想繼續留在家中生活,很多時都會選擇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屯門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是全港34支服務隊之一,服務經統一評估機制定為中度至嚴重受損程度的體弱長者,提供一套周詳的家居照顧及社區支援服務。


楊婆婆講述當初如何申請服務,護理員怎樣協助她康復和改善身體機能。

服務每年跟進約200個個案,一般會服務至個案入院舍或過身為止。全中心現有15個護理員,其中3個是來自政府資助的青年護理服務啓航計劃(「啓航計劃」)的年青人,員工平均工作年齡55歲。跟其他護理工作一樣,中心面對人手短缺的問題。由於政府對每個個案的資助額有一定限制,所以中心一般都只能安排每星期上門兩次、每次兩小時的個人護理或家居服務。


瓊姐與楊婆婆互相關心和尊重,促使他們成為好朋友。


護理員:護理工作給了我使命感和快樂

在信義會工作了超過16年,現年62歲的陳麗瓊(瓊姐),對接受家居護理長者的需要,以及護理員所面對的問題認識頗深。瓊姐未入行之前從事過倉務工作,十多年前完成了一個起居照顧員的課程後便入職至今。在60歲退休之後,她仍選擇繼續工作,更協助培訓新人。最近瓊姐獲得《護理精神大獎2017》的「護理員精神獎」,表揚她在業界的貢獻和付出。對於工作,瓊姐說給了她使命感和快樂;對於獲獎,她表示護理工作得到肯定,也能鼓勵更多人入行。

家居護理工作一般分為個人護理(指基本的沖涼、剪髮、驗血壓血糖、做復康運動等)和家居服務(如送飯、購物、清潔房間等)。護理員一般都要帶備一個背包,裝滿測量儀器、運動或訓練用具,不論陰晴,攜着背包來往不同的地方提供服務。瓊姐一般工作時間都由早上八點半至晚上六點左右,但試過最忙時一天內要去6至7個地點。


瓊姐獲得「護理精神大獎2017」的「護理員精神獎」,她表示因護理行業得到認同和肯定而感到高興。

由於每個長者的居住習慣和家庭背景都不同,而且大部分時間也只有一個護理員上門,所以護理員的應變能力十分重要。瓊姐試過因熱水爐發生問題,幫長者沖涼途中沒有熱水;測量到長者的生命表徵指數太危險而要即時送長者入院;提供服務時,長者的家人在旁吵架;長者臨時更改安排好的服務……這都要靠經驗和應變,以及耐心去處理,由此可見,像瓊姐般有經驗的護理員的價值所在。

因家居護理員進行服務時,往往需要扶抱體弱長者,姿勢不正確或體力不夠的話,容易扭傷甚至發生危險,而最容易扭傷腰部或手腕等地方。雖然瓊姐不曾因工受傷,但見過同事受傷,所以,她特別提醒入行的新人注意安全。

瓊姐為人較為樂觀,她最記得跟長者相處的一幕:原本瓊姐幫一位80多歲的伯伯做護理工作,後來發現與他同住90歲的姐姐自小沒有沖過涼,於是瓊姐請示中心後安排為她洗澡,結果為她沖了人生第一次涼,兩姐弟非常享受這安排。原來他們幾十年都住在山邊的村落,養豬為生,以往都只抹身清潔身體。護理員的關心和細心,確實可以改變長者晚年生活的質素。


由長者或其家人送來的感謝信。

獨居長者:視護理員為朋友

現年91歲獨居的楊秀芬(楊婆婆)於2013年因傷入院,在屯門醫院住了五星期,然後回家住了三個月,都只能躺在床上,期間由家人照顧起居。之後,楊婆婆申請了信義會的服務,隨後護理員便上門按物理治療師的指示協助楊婆婆做康復運動、做電療及沖涼,之後楊婆婆身體漸漸復原,現在已可回復自理能力。

楊婆婆性格樂觀,平時喜歡看看書、玩手遊。接受服務之後,她每天都會按物理治療師的指示做運動,護理員到來時,便看她有沒有進步。但楊婆婆最期待的是有人可以跟她閒話家常,因為喜歡獨居的她,在家中少見人,雖然子女孝順,每天都會用電話互相溝通,但護理員服務時跟她閒聊一下,似乎更合她心意。瓊姐跟她是一拍即合,相處下來更成了好朋友,採訪時兩人互相擁抱,就如老朋友見面一般。

楊婆婆曾接受過被十多個護理員的服務,也認識不少接受服務的長者,深諳家居護理員的工作有一定的規範,而好些長者對護理員卻有超出規定的要求。一次有一位姑娘堅持要為她掃地抹地,她堅拒她的幫忙,理由是當其他長者知道護理員為她做了服務以外的工作,便會作出同樣的要求,令其他護理員難做。雖則如此,這件事也令楊婆婆很感動,她對護理員的體貼由此可見一斑。瓊姐則補充,當護理員看見地方污糟、有水漬都會幫忙清潔一下,擔心長者會不小心摔倒。

楊婆婆視護理員為朋友,感激他們的付出之餘,經常眼見他們大汗淋漓地趕去一個又一個的工作地方,都替他們感到辛苦。


服務總監(長者服務)黃翠恩明白家居護理員在外工作不輕鬆,所以將會優化他們的裝束。

服務總監:因政策規定和資源分配,感到無奈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長者服務)黃翠恩表示,家居服務跟進的個案都比較穩定,服務團隊的流失率亦不高,所以投訴不算多。投訴一般關於兩方面:一是服務次數不夠,例如長者希望夏天能安排護理員為他們沖多幾次涼,但礙於政府資源分配,也是無可奈何。另一方面是針對年輕護理員的溝通方式和護理技巧。我們期望在經過三至六個月的培訓後,他們會有所改善,市場異常渴求護理員,我們也希望培育更多年青一代,給他們多些機會,為這行業注入多些新血。護理同事是服務重要的資產,愛護護理同事就等如愛護長者,因此,我們首先在護理員的裝備及攜帶工具的輕便性上作出優化,更方便他們在戶外執勤,亦提供防曬、防雨、防暑以及輕便背包的裝備。此外,護理同事一直表達對制服的意見,今年終於可以從善如流,以較舒適輕薄的快乾布料製作新的護理員制服,希望護理同事外出工作時可以有透汗快乾及涼爽的效果。同時,制服更印了我們服務的使命宣言:「用大愛,做小事」(Do Small Thing, With Great Love)。這是出自德蘭修女的名言,常常提醒員工關愛長者及欣賞自己為長者所做的每件大小事情。


Share

 

版權所有©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