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權氏夫婦 — 遠走香港謀生計 朋友撮合好姻緣

採訪、撰文:Jonathan ╱ 攝影:Kate ╱ 部分相片提供:權氏夫婦

每逢星期一至六的傍晚時分,你會看見在佐敦庇利金街的一間韓國餐廳門前,排了一條長長的人龍,他們都是為了一嚐正宗韓國小店風味而來的食客,醬油蟹是此店的招牌菜,其他地道的韓國菜式,如炒年榚、海鮮豆腐鍋都是吸引客人到來的原因。這間小店由韓國廚師權五成主理,開業近三年,卻養活了他的一家。店鋪的名字叫「醬缸韓國料理」,簡稱「醬缸」。



權五成三年前經營「醬缸」,由於生意理想, 已在今年8月在馬鞍山中心開多一間分店,專營韓國燒烤。


權五成於首爾出生,自小喜歡吃東西,尤其是湯類、炒年糕等等,在韓國學廚之後,順理成章當起廚師,煮傳統韓國菜,後來為了多賺一些錢,於2008年經朋友介紹來到香港當廚師。初來到的他,言語不通,又不熟路,每次去買材料都要靠朋友幫忙帶路。來港不到一年,經朋友介紹,權五成認識了從韓國來港於旅行社工作的權太太,兩人拍拖一年後,於2010年結婚。

和韓國朋友互相支持、慰藉

生活在異鄉,朋友在權氏夫婦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如果不是朋友的幫助,權五成不會到香港謀生;不是朋友的介紹,他和太太也不會認識。未認識權五成之前,權太太經常思鄉,隻身來港,又未遇到合適對象,當其時想着想着,便會打電話給家人傾訴一番。思鄉的滋味她經歷過,更明白新來港的韓國朋友或員工的感受,所以,有空便找他們傾計、食飯,加以開解。後來結識了權五成,終於組織了家庭,心裡才有了依靠。在懷有孩子8個月的時候,權太太堅持要回韓國生育,因為有父母和親人照顧較為安心,生了孩子一個月後,她再回香港跟丈夫一起生活。

訪問之前,看見權太太正在跟「醬缸」對面另一間韓國餐廳的職員閒聊,原來她是為不諳廣東話的韓國店主提供幫忙。初來埗到,朋友互相照應在他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也非常重要。權太太說身邊的韓國朋友,包括在旅行社、食店內工作的,在初來港的大半年是最辛苦、最不能適應的。語言不通,加上人生路不熟,令他們跟權太太一樣很掛念家鄉。於是她和丈夫不斷開解朋友,跟他們聊天,互相支持和慰藉,讓彼此捱了過來。


「醬缸」的招牌菜醬油蟹。


在朋友撮合之下,兩人在香港落地生根,建立自己的家庭。

返回頂部

男主內、女主外

三年前,權氏夫婦有了小朋友之後,為了改善生活,有豐富大廚經驗的權五成決定離開工作的地方,自己開「醬缸」。2007年已開始在港從事旅遊業的權太太性格外向,工作需要下經常跟香港人交談,以廣東話跟香港人對話是綽綽有餘。最終她決定辭去旅行社的工作,專心搞好「醬缸」,實行男主內、女主外。權五成每早負責準備食材,親自主理或交由店內廚師烹調,權太太則在樓面打點一切。

創業初期,他們為了吸引客人再光顧,下午推出的餐食份量都是讓人吃得飽飽的,價錢也較相宜。另外,喜歡食蟹的權太太建議在「醬缸」製作傳統的韓國醬油蟹,結果大受食家歡迎,現在起碼要兩個月前訂製。星期五、六,平均每日可賣出五十盤(每盤兩隻),平日也可以賣出三、四十盤之多。權太太笑說,基本上大部分的顧客都是香港人,因為韓國人不喜歡等候,也習慣在寬敞的環境下進膳。

食店現已聘請了8至9個員工,但權太太仍會經常在店內打點,開朗地跟客人交談和落單,樂此不疲。他們除了已在佐敦附近開了一間外賣店之外,今年8月更會於馬鞍山中心地下開一間專賣韓式燒烤的新店。


權氏夫婦和他們四歲多的兒子。

周潤發也是「醬缸」的常客

問他們香港有甚麼吸引力?權太太第一時間說出周潤發這個名字,將近四十歲的權五成說,原來那個年代的韓國男孩都是看周潤發主演的電影長大的,《英雄本色》的Mark哥造型更迷倒不少少男少女。權太太說,現在周潤發也是他們的熟客,一星期總有幾天經過來幫襯或打招呼。香港的美食也是他們欣賞的,甚麼炒辣蟹、蒸魚、北京填鴨、雲南米線,都是權太太喜歡的美食。原來夫婦二人都是愛吃之人,難怪認識不到一年已決定結婚。他們閒來會跟韓國朋友唱韓國的卡啦OK、喝喝酒、權五成也會去健身。今年年尾將會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權氏夫婦,在香港已建立了韓國朋友圈子,靠着「醬缸」的熟客,又認識了不少香港人,內歛的權五成現正每星期上一節廣東話課,希望打破語言隔膜。

假設回到二人未相識時,問他們若不是認識對方,會不會留在香港?

權太太說:當時年紀已不小,家人擔心她,所以再過幾年,打算回韓國找個伴。權五成答:我打算在香港結識女朋友,然後結婚生子。權太太聽到後「打了個突」,從未聽丈夫這樣說過,然後相視而笑。


權五成的父母及其家人來港時攝。


權氏夫婦與韓國朋友聚餐。


 

版權所有©2015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