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愛.承傳」樂此不倦
2017-08-17

「智愛.承傳」樂此不倦

採訪、撰文:林威龍 ╱攝影:馬楚烽 ╱部分相片提供:沙田多元化金齡服務中心

琼姐(孔秀琼)是「智愛.承傳」隔代照顧家庭支援服務計劃的參加者。她用盡大半生的時間照顧身邊人─童年時照顧6個弟弟,婚後照顧兒子,晚年時照顧孫兒子恩和丈夫,原來晚年的「湊孫」經歷才是最艱辛的。最初帶着困難、掙扎和犧牲參加計劃,卻意外地開解了心結,對未來陪伴子恩成長得到了信心和希望。

營營役役大半生,只為「照顧」

今年69歲的琼姐,神態語氣中流露出普遍長者少有的精靈、倔強和樂觀,這是她在困境磨練出來的特質。2013年琼姐的兒子和妻子離婚後,兒子的撫養權歸爸爸所有。子恩爸爸再婚後無暇照顧子恩,患有自閉症的子恩的日常照顧及管教責任自此全落在琼姐身上,從子恩兩歲開始至今已經6年,加上要照顧70歲患有腦退化症的丈夫,讓她百上加斤。

 

琼姐每天需要接送子恩上下課,在他下課後便充當保姆和導師,還要帶他到公園玩。子恩很貪玩,喜歡砌玩具、模型,常常沉溺其中,需要時刻督促並指導才肯專心學習。對於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的琼姐來說,遇上課業上的困難,只能透過學校老師成立的通訊群組進行課外輔助,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琼姐每星期還會抽空兩天做兼職工作,賺取些許生活費。有時透過收聽收音機、參加免費講座或社區中心舉辦的短期課程抽離照顧者的身份,以此減壓。有時她會到學校做義工,視之為能量的來源。

 

這些日子以來,琼姐總是以孫兒為中心。有時忙碌起來只吃麵包充飢,有時雖然困倦,也要在哄完子恩入睡後繼續完成家務才能睡覺。負責「智愛.承傳」計劃的社工郭加欣問琼姐何時才會懂得對自己好,她卻這樣回應:「請自己吃一碗牛腩麵就足

夠了。」

 

遇上「智愛.承傳」計劃

肩負如此沉重的照顧壓力,琼姐有時難免感到煩躁和無奈,參加「智愛.承傳」計劃使她更懂得處理情緒和心理上的負擔。經過10節的小組活動,她坦言更加瞭解孫兒的內心想法,對未來陪伴子恩成長有了信心和希望。

 

該計劃由沙田多元化金齡服務中心於2016年9月開始推行,為有隔代照顧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費課程、活動和社區教育,至今已服務7間小學和1間幼稚園。主要項目包括大手牽小手─祖孫平衡小組、家庭活動、個案關懷和社區教育等等,以建立對祖父母的支援網絡和照顧孩子的信心,同時增強孩子情緒表達的能力。

 

琼姐在平衡小組中最開心的是遇到其他同路人,透過交流管教心得和分享生命故事,使她重新學習以新思維和方式去教育子恩。計劃更成為她傾訴心聲和紓緩壓力的有效途徑。

 

「子恩的轉變很明顯,也學懂關心身邊人,有時嫲嫲手痛,他會為此而祈禱上主保佑。」計劃中的孫兒藝術表達小組,會透過畫畫、磋紙黏土或製作家庭模型等藝術形式讓小朋友表達內心、學習情緒管理和自我認識。導師要求小朋友們畫出心目中的祖父母,子恩卻不跟主流,畫了一幅輕鐵車卡的畫。細問之下,他才說出自己的心思:「因為帶我去坐和看輕鐵的人就是嫲嫲」。在另一節活動中,小朋友需要用公仔道具表達對家庭的印象,子恩則堅持用一朵大花遮護整個家,琼姐化身成整個模型中最大的一輛車,可見他對嫲嫲角色的重視和依賴。沒有這些活動,琼姐也不會知道子恩對她的真實情感。

 

計劃也設有祖孫共融的活動,包括共同製作甜品、自制毛巾公仔、共讀活動和互相為對方按摩等等,從而建立祖孫之間的互動性和聯繫、了解。

 

計劃的需要與困難

社工郭加欣表示:「此計劃有其重要和必要性。透過各項小組活動傳承愛和智慧,祖父母和孫兒能從中建立新的溝通模式和思維,重拾祖父母照顧的信心,給予照顧者角色的肯定,讓他們從照顧角色中得到紓緩。」

 

曾經有學校認為隔代照顧的情況並非常見,同時害怕同學參加計劃後會被定性為弱勢團體,加上學生忙於功課和參加興趣班,最後拒絕讓計劃在校內推廣。郭加欣回應:「事實恰恰相反,隔代照顧問題不容易受社會大眾關注,除非當事人說出口,否則其他人不容易發現問題存在。隨着近年來家庭結構的不斷轉變:離婚率上升、家長長時間工作、中港家庭增加等因素導致不少年老的祖父母輩重新擔當起照顧孫兒的重責,難免影響到他們的晚年生活計劃和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對此應給予支援。」

 

郭加欣對計劃未來的支援表示憂慮:「礙於計劃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公益金的撥款資助,為期只有三年,換言之,三年之後存在於社會角落的『隔代照顧』現象仍會被忽視且故態復萌」。根據2013 年的一項研究:隔代照顧家庭佔育有0 至12 歲孩童家庭的13.5%,全港約有10 萬兒童處於隔代照顧家庭中。隨着香港人口持續增加,隔代照顧情況會更加普遍。為了讓年輕一代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以及經歷大半生操勞的長輩可以安享晚年,政府的正視和長遠的政策規劃及針對性的支援服務顯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