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計劃 — 照亮貧苦學生的星光

採訪、撰文:周淑屏 ╱ 攝影:Jonathan ╱ 部分相片提供:摘星計劃

緣於一個校友會的活動,幾個中學的校友讓星輝照亮了數百個國內高中學生的升大學之路。摘星計劃源起於廣東肇慶的懷集縣,計劃發起人趙廣輝在2008年5月,與中學同學李沃深參加中學校友會舉辦的助學打氣團到懷集。助學團資助了一些清貧學生讀高中的學費,但會上一個高三學生孔福娣在致感謝辭時卻悲從中來,這是因為她家貧,就算僥倖考上大學,也沒有能力繼續升學。


左起:陳蕙蘭、趙廣輝及甘海恩,他們早已成為多個學生的星爸星媽。

當星光照耀懷集

這個女孩子的眼淚令趙廣輝和李沃深興起了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大學課程的念頭。回港後,他把這念頭與同是中學朋友的謝健民和甘海恩分享,在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後,李沃深就著手籌備、成立摘星計劃。同年八月,趙廣輝、李沃深、甘海恩三人到懷集,親自甄選10名準大學生給予資助。之後李沃深、甘海恩聯同郭棟強先生到廣西南寧接見及甄選馬山和南寧市的15名準大學生。於是,摘星計劃第一年的25顆星星誕生了。

摘星計劃的宗旨是幫助內地清貧學生完成大學本科課程,資助每人每年生活費不高於人民幣六仟元正,每名學生的資助期是4或5年,資助金額逐年分兩期發放給受助學生。這些已被大學取錄入讀的清貧學生,在開始接受資助時,要承諾在畢業後幫助將這計劃發揚光大及延續助人精神,這正是摘星計劃的原意—讓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高三學生孔福娣在致感謝辭時悲從中來,感動了趙廣輝等人,並萌生出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大學課程的念頭。

摘星計劃以配對的形式提供資助,每名受助學生會配以一名或以上的資助人(星爸或星媽)。在受助期間,星星必須定期向其星爸或星媽匯報,相互通信、關懷、分享,讓星爸/星媽可以知道他們的情況和學習進展,和他們交流經驗,給予鼓勵和輔導。

為確保申請人是貧困而需要幫助的,計劃負責人會要求地區組織、村委會、學校和教育當局的各層領導人確認申請人的家庭為貧困戶及其填報的資料無誤,並會親自到他們的原居地做家庭訪問,核實資料。為了確保學生能真正受惠,他們會將資助人捐出的每一分一毫助學金都存入教育局/統戰部設立的專款專戶,再如數轉賬入學生的個人戶口。教育局/統戰部也不會收取任何行政費或附加費,而所有推行「摘星計劃」的成員都是義務的,他們為這計劃而到內地的支出也是自費的。

摘星計劃自2008年至今短短六年內資助的學生人數由25名發展至726名(現在共有 726 名星星同學,586 名仍在接受資助),學生就學分佈於177所高校,基地亦由原本兩個地區推廣至梅州市、馬山縣、上林縣、新疆自治區等15個地區。


計劃透過地區教育局確認申請人為貧困戶才進行資助。


星爸星媽的關懷

自展開摘星計劃的第一天,主席趙廣輝常被問到以下問題:為甚麼要資助國內而非香港的貧苦學生?他會答,用同樣的一筆錢,在香港可能只幫助到幾個學生,但在國內可幫助到幾十個學生,他希望可將這些錢的助人力量發揮到最大。

亦常有人問:國內那麼多有錢人,他們為甚麼不自己幫自己,而要香港人來幫?他則認為想幫助人其實不用想那麼多、計較那麼多。因為他自己讀中學時的家境也十分貧困,是在艱苦掙扎的狀況中升學的,當時他們得到別人的幫助,所以現在也想幫助別人。他和發起摘星計劃的幾個中學同學都是在香港尚未踏入富裕的經濟環境中成長的,當時努力奮鬥戰勝困境的他們,推己及人,希望幫助國內清貧學生跨過困厄。

幫助星仔、星女的當兒,星爸、星媽亦有不同得著,已有15個星仔、星女的星爸甘海恩坦言自從資助摘星以來,自己彷彿變得年青了,像回到了學生年代。每天通過WeChat(微信)、QQ和星仔星女交談,分享生話瑣事,舉凡他們的學業、戀愛、家庭等問題也會拿出來分享。


2008年8月趙廣輝、李沃深、甘海恩三人於肇慶市懷集縣開始推行摘星計劃,甄選準大學生並給予資助,圖為到孔福娣家探訪。

給他印象深刻的是新疆地區的學生,他們的家庭長期處於惡劣經濟環境,一家人就靠著種葡萄、種合桃維生。因為收成不足以養家,收成差的時候就要向人借貸,如此借了還、還了借,一家人辛辛苦苦還是脫不了貧。有一個新疆學生想輟學當兵,因為參軍就會拿到十多萬元,可解決家裡的問題。受資助學生遇上的問題形形式式,不同地區的學生又會遇上不同的問題,甘海恩都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他們設想、提供幫助。

給摘星計劃秘書長陳蕙蘭最深刻印象的,是許多星仔星女都不會濫用資助。一些學生在家庭經濟稍為得到改善之後,就不再接受資助,讓有限的資源留給其他有需要的人。有些星仔星女在高校畢業找到工作後,雖然工資不高,但也熱心地幾個人夾份資助一個學生。他們繼承、發揮了摘星計劃立己立人、推己及人的精神,正是讓星爸、星媽最感欣慰的。


三位計劃支持者2008年於懷集與孔福娣合照。

趙廣輝先生回想起自己最初在懷集資助的一個女生孔福娣,現在她已經大學畢業,有好的工作,且已婚並懷孕,讓他快要升任「星爺」了。他亦樂此不疲,至今已有很多名星仔、星女,當工作忙,未及一一回覆他們的書信時,他會針對他們面對的重大問題把信上載網站為他們打氣。就如星仔星女在高校畢業後,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謀得一職不易,有些會因此氣餒,甚至不敢面對對自己寄望甚殷的父母,他寫了以下這封信去開解他們:

Hi 星女
謝謝你的來信。一方面是高興聽到你畢業的好消息,另一方面分享了你家裡煩惱瑣事;呵呵呵!

人生就是這麼奇怪,總不會輕易給你百分百的絕對安逸,總會讓你有少許煩惱作為附帶條件;無計,只好把它當作生活中的小插曲、小磨練,哈哈。告訴你,當年我畢業時,家裡的情況比你現在煩惱一百倍,絕無誇張,當時的而且確令我手足無措,苦惱不堪;今日回想,只覺小事一樁,濕濕碎而已!

畢業了,下一步就是要找工作;成千上萬的畢業生同時湧現,一時間真的會泛濫和供過於求;稍安無躁,急速發展的社會一定會很快將你們吸納,Believe me or not, 再來打賭一塊錢。

⋯⋯小小苦楚等於激勵,小煩惱是人生的 Episode 小插曲;你將會接受更大的挑戰,得到更大的成功感、滿足感和樂趣;快樂人生、一片光明迎接著你!Cheers, Uncle Fai


到受助學童的家中進行家訪。


返回頂部


2009年懷集助學啟動禮。


星仔星女的感恩

摘星計劃為清貧學生帶來希望,希望帶來動力,不少受資助地區的高中學校成績提升了,那是因為學生得到繼續升學的機會。有些受資助的地區領導更指出摘星計劃為村裡的青少年帶來希望,高校畢業的青年又會回到村裡作出貢獻,為整條村帶來了光明、希望。

在下面,我們看看摘星計劃的一位受資助學生文碗華的感言:


南寧市2010年夏令營中學生進行表演,感謝各星爸星媽。

2013年,發生了很多值得紀念的事,而其中一件,就是我加入了摘星計劃。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人生中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高考。高考對於我,以及所有像我一樣的山區學子來說至關重要。這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未來,決定我們未來的命運,決定我們下一代的命運,決定我們是否能擺脫大山,走向城市。

然而,上大學,對于我們來說卻可望而不可及。雖然說考上本科後,就可以享受國家百分之五十的學費優惠,但是還是要付五千多元的學費,再加上書本費、生活費,那就是很多的了。所以很多學生在享受完接到錄取通知書的喜悅後,不得不坦然面對輟學打工的命運。

我很感謝命運對我的厚待,在我也面臨這輟學打工的困境時,摘星計劃對我伸出了援手。


摘星計劃設有網站(http://www.twinklestars.org),將最新資訊放上網讓公眾瀏覽,以及設有討論區,讓學生交流。

暑假時,在教育局的安排下,我第一次見到了星爸星媽們。記得那一天,我作為學生代表在臺上講話,我緊張得手腳發抖。因為在我心目中,他們是有錢有權的人,而我只是一個山裡的娃。可是那一天,星爸星媽們的熱情與關愛讓我徹底消除了緊張感。在吃飯的時候,星爸星媽們有說有笑,雖然他的年齡比我們大,但是活力一點都不比我們少。
聚餐的時候,uncle輝說,摘星計劃幫助我們,不是說要我們以後拿什麼來回報他們,而是希望我們以後幫助身邊的人,或者加入摘星計劃,把摘星計劃愛的星光灑向各個角落。他說希望我們都能有一趟歡樂的大學旅程,無論遇到甚麼事,都要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

11月25號左右,我們摘星計劃在廣州舉行了星星聚會。聚會上,星爸星媽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在美國定居了28年的華僑,他回到香港後,也希望能夠加入摘星計劃,成為一名星爸。我很感動,因為每多一個人加入摘星計劃,山區的孩子就會多一分希望。聚會上,一個星星跟uncle Sam說,她希望以後也能加入摘星計劃,因為她相信好人會有好報。uncle Sam馬上糾正了她,說摘星計劃的宗旨不是這樣的,摘星計劃否定好人有好報的思想,因為摘星計劃是不圖回報的。摘星計劃更希望我們作為一顆星星,在接受到摘星計劃的光芒後,折射出光芒,讓其溫暖更多人,而不是將光直接反射回來!這話深深地感動了我。於是我下定決心,以後一定無私地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摘星計劃對我的愛,永遠浸潤我的心田。摘星計劃,謝謝你,讓我的生活不再蒼白,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秘書長陳蕙蘭最深刻印象的是許多星仔星女都不會濫用資助。


 

版權所有©2015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