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慈 — 從摘星到為明日之星鋪路

採訪、撰文:Jonathan ╱ 攝影:Kenny ╱ 部分相片提供:陳念慈

羽毛球運動跟賽馬兩者之間似乎沾不上邊,但在陳念慈眼中,兩者都是運動,都有著很清晰的目標,也要不斷追求進步,就如跑步場上追求那快百分之零點零一秒的時間,也要傾盡全力,方能做到無悔無憾,這是她作為運動員的親身體會,也是追求達至高水平境地不可或缺的精神。


陳念慈認為自我身分的認同很重要,你一定要Proud of自己的職業或選擇。

陳念慈曾在1975至1983年連奪九屆全港羽毛球比賽女單冠軍,更於1979年贏得世界羽毛球錦標賽,以及1988年奧運會中與陳智才一起奪得混雙銅牌。登上過奧運場上摘下獎牌的她,現在從一位被人賞識的千里馬變身成一位百樂,出任馬會賽馬培訓發展委員會經理暨見習騎師學校校長,將自己在運動場上摘星以及在體院培訓人才的經驗,運用在馬會培訓世界級的騎師之上。

「運動員跟其他職業有些分別,它有很清晰的目標,運動員需全力以赴去爭勝。」身為第一代港隊代表的羽毛球運動員,陳念慈簡明地點出運動員這職業的特點。因為運動員的目標清晰和明確,她更加重視運動發展對年青人的重要性,自退下作為運動員的身分,陳念慈致力培育年青人,為他們設計更適合發展的道路。

「其實有很多頑劣的學生,他們都很有潛能,透過生命影響生命,他們可以在某方面做得很出色,只是很多時容易被父母或朋友誤會而已。」言詞間,表現出師範出身和當過老師的陳念慈對培育年青人的一份熱誠。


陳念慈也有怯場的時刻,後來學習了一種方法令自己專注比賽。


一絲不苟的準備

對於達到世界級水平的運動員如陳念慈,在踏上世界舞台之前,必也付出了不少血汗,也經歷過不少挫折,當中最讓她重視的是準備工夫。她每次上場比賽時對衫、褲、鞋、襪及球拍等衣物及用具必一絲不苟,因為只要稍有出現不適合或不習慣的狀況,例如穿著新襪或新鞋等,都會影響臨場的表現,在高水平的比賽中,這種習慣更是致勝關鍵。這種嚴謹做好準備功夫的態度一直延續至今。轉投馬會之前,她親身到愛爾蘭數個月,重新學習騎馬以及親身了解自己未來工作狀況及困難,才作出決定。

陳念慈於2006年起從體院轉到馬會工作也有一段小插曲,當年她與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Winfried Engelbrecht-Bresges)不約而同到德國看世界盃,碰面時應家柏問陳念慈:「可唔可以將香港本地騎師訓練到世界級水平?」陳念慈答:「Why not?」這一問一答之後,陳念慈搜集了很多資料,也了解到世界級騎師的成名之路,更親身到愛爾蘭學習騎術,以及了解見習騎術學校的運作,為未來的工作做好充足的準備。最終她接受了應家柏的邀請,成為見習騎師學校創校40年來首位女校長。


陳念慈於愛爾蘭學習騎馬及參觀時攝。


返回頂部

堅持要有「進步」

當時馬會跟很多地方一樣以師徒制方式培訓騎師,為了建立清晰及被認可的課程,提升學員的知識及認受性,陳念慈放棄以往的師徒制,進行改革,引入一系列課程及考試制度,迫使每位新入職者及學員都要讀書,學習關於馬匹及跟自己工作相關的知識。現在的見習騎師要讀六年中、英文、運動科學、溝通技巧等課程,這一切,都是為保障學員將來有全面的知識,及獲得更好的發展。要將一種沿用已久的訓練方式徹底改變過來,當中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她除了要人人讀書增值自己,也重新在學校門口掛起門牌,讓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所正式的學校。對陳念慈而言,「進步」以及對自己身分的認同是達致成功不可少的因素。

陳念慈強調運動員一定要追求「進步」,這種要「進步」的堅持,令她在不同的處境下也會找到方法去解決問題。自言是「比賽型」的運動員,過往也曾在比賽場上出現怯場的情況。「我在香港比賽會很驚,尤其在新伊館等細場打,觀眾及我認識的人跟比賽場地這麼近,容易令我分心。後來,我學習了一種方法,就是想像自己在一個舞台上,射燈打在自己身上,周圍的觀眾席都是黑漆漆一片(雖然比賽時是燈火通明的),自己是舞台上的表演者,只要你幻想這種情況,便可以克服過來,可以將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好享受比賽。」陳念慈說的這種心理困擾,往往也出現在比賽的臨場對陣之上。以往看見陳念慈對著一些實力比她強的對手,往往可以一分一分的追上來反勝,究其原因,只是對手太著意爭勝,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水平,造成失誤所致。據陳念慈稱,這種臨場的心理壓力也是一般運動員遇到最大的困擾。無論技術以至心理控制,也要多方面的分析及發展,才能有所進步。


一句「Why not?」,令陳念慈轉到馬會,致力培育未來的騎師。

為明日之星鋪路

在當運動員的時候,陳念慈也遇過彷徨的時刻,每日要在發出陣陣惡臭的舊城門河河邊跑步,被別人用奇異的眼光質疑運動員身分,間或懷疑由全職運動員而放棄教師職業的決定是否恰當等等的聲音困擾,所以有一段時間,她甚至不看報紙,以免影響她對訓練的專注和投入。

為了讓運動員得到更好的發展,她在體院工作時,特意聯絡各大學,推薦傑出的運動員入大學繼續進修,於1995年更推動設立全港首個體育獎學金計劃,為運動員鋪路,讓他們對未來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陳念慈進入馬會後,引入一系列的進修課程,提升學員及員工的知識,圖為陳念慈與馬會職員於馬房前合照。

轉到馬會工作後,陳念慈堅持學員要有全面的發展,她引入完整的課程及體系,就是為見習騎師增值及鋪路,其中一位受惠的學員是呂卓賢。

呂卓賢於2007年9月成為馬會賽事見習學員,並於2010年11月1日成為見習騎師。呂卓賢原本是香港柔道代表隊成員,對馬匹完全沒有認識的他,原先進入馬會只想當一位騎術教練,在公眾騎術學校教授騎術,但他的堅持令他成為傑出的見習騎師。呂卓賢跟其他騎師一樣,每天早上三時許便起床,接受一連串的操練及培訓,努力付出令他於2013年香港首季策騎即贏得冠軍見習騎師的殊榮。

自言比較自我的呂卓賢,跟同齡的年輕人一樣有些反叛,有些時候,雖然被指騎馬方式有問題,但他不十分接受,心裡有些不忿。雖然不完全能明白當中的意義,但他仍會跟從校長的要求及師傅的指導去練習,貫徹從前學習柔道時一定要尊師重道的原則,因為他相信當中定有應該學習的地方。


陳念慈與呂卓賢攝於馬房。

呂卓賢最感激的是陳校長給他機會,他說由於自己的英文寫作能力不好,但為了要到外國受訓,校長給他機會,於是他盡用課堂及練習以外的時間操練英文,結果如願取得當地的批文,可以過去實習和比賽,更在當地的比賽中奪得佳績。經此一役,他深明機會不是經常有的,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

陳念慈在呂卓賢心目中,就像媽媽一樣照顧有加,有時他更會主動走去找校長傾訴心事,紓解情緒。他主動的性格也幫他度過不少低潮,得到朋友及校長的開解,讓他有堅持下去的力量。

問他賽馬是什麼,呂卓賢說:是一種鬥少犯錯的運動。這不也是羽毛球比賽中的致勝關鍵嗎?

陳念慈說自己的成功不外乎要有堅毅的精神、自律以及清晰的目標,她眼見很多成功的學員都是肯堅持、肯學習的一群,太自負的,通常會失敗收場。


呂卓賢每日早上3時許開始接受訓練。


 

版權所有©2015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