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FocusColumnService

蘇毅雄 — 石屎森林中的瑰寶

撰文、採訪:陳曉盈 ╱ 部分相片:生態協會、被訪者提供

香港,是世界上一個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站在街上猶如被石屎森林圍困。但只要細心觀察,你也能看到雀鳥在你頭上飛過,樹木靜靜地站在一旁。香港,不只有石屎森林,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




每年大約三百隻黑臉琵鷺在港過冬,佔全球10%

石屎森林中也有自然瑰寶

「其實香港是一個珍貴的自然生態寶庫,是所有人的重要資產。我對香港物種豐富的程度為之讚歎。」生態協會總監蘇毅雄(Samson)指出,香港面積雖然小,只有1,104平方公里,佔中國0.01%的土地,但物種非常豐富。以雀鳥為例,全中國約有1,300種雀鳥,而香港有超過500種,品種數目佔中國四成,數字相當驚人。

與此同時,在香港這個高度發展城市中亦可找到自然界一些極具保育價值物種,如為人熟悉的盧氏小樹蛙、以香港命名的香港細辛、被稱為「原居民」的中華白海豚、「海洋活化石」馬蹄蟹等等。

香港自然生態環境更吸引外國人慕名以來,驚訝於這個人煙稠密的小島也擁有如此豐富的物種,自然生態近在咫尺。Samson表示,香港地方小是一個限制,但也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點,「大自然就在門口,只要用得其所,就有相當大的空間發展環境教育。」


蒼鷺與睡蓮。

大自然與生活並存

Samson強調,大自然與我們的生活並存,無需刻意劃分,在香港日常生活也能欣賞大自然的青山綠水。可惜,人們往往將大自然和生活分離,甚至不惜乘搭飛機飛越半個地球去欣賞和尊重大自然,但轉過頭來卻繼續過着浪費資源的生活。「只要我們放下手機、除下耳筒,即使在繁忙的城市裡也能看到四季的轉變、嗅到花香、聆聽蟲鳴鳥語。」

Samson的太太袁詠思(Iris)也是生態愛好者,兩人認為小朋友應從小認識自然,培養對生態的認知,因此他們在兒子樂樂仍是嬰孩時已讓他接觸大自然。「我們放心讓他用雙腳感受泥土的濕潤,用鼻嗅出花草味,令他在五感上都對自然有所感受和體會。」自此,樂樂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即使簡簡單單在街上與父母一起看路邊的大樹和雀鳥,在公園聆聽蟲鳥的聲音,也樂在其中。Iris更笑說:「現在樂樂跟我們行山時經常走到最前方,主動探索自然,其意志和體力都不比大人輸蝕。」

可惜,香港的大自然正不斷受到人們大大小小的破壞,Samson和樂樂兩代人看到香港的生態已有出入。「海鷗是一種比較能適應污染海岸生活的雀鳥,我小時候仍可看到海鷗在維港盤旋。但多年來維港填海,海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令海鷗不再在維港覓食。現在,我們只可到大嶼山對開海域才看到海鷗。如果連這個地方的環境都受到大規模的破壞,香港不單失去海鷗,更失去下一代認識大自然的機會。因此保育應由這一刻做起,也要讓小朋友從小培養這個觀念。」Samson補充,保護自然和人們保留財富的概念一樣,不可只着眼於當前一刻,而是希望下一代都能擁有。「大自然屬於整個世界,我們不可凌駕其上。」


一家三口不時出外觀鳥,欣賞自然。

直到2013年,Johnny眼見太太的身體狀況十分良好;兒子大學畢業後已開始工作,女兒又成功考上本地大學不用花費大筆金錢到外國讀書,正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於是兩人把心一橫決定提早退休,與穩定工作及固定收入說再見,兩人用部分退休金付清房子餘下的按揭後, 便一心一意向南極夢進發。

回想當日的決定,Johnny說:「就算有好多錢又如何?如太太返天家,留我在這裡也沒有意思。既然太太有目標,當然要陪她去實現。」

曾經與癌魔抗爭的盧太就說,實現夢想要趁有心有力之時,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比安穩的生活來得更可貴。她說:「難得Johnny這個大忙人,肯陪我傻傻地去追夢,一切盡在不言中。」


Samson向參與導賞的學生講解自然生態。

 

返回頂部

金錢買不到大自然

Samson和Iris對大自然的珍而重之,不單感染樂樂,也感染其他人。Iris表示,現時的人,特別是小朋友都在密封環境中生活,當離開四幅牆後就不懂如何生存。此外,社會慣性為很多物種強加負面形容,例如蛇變得妖魔化、昆蟲變得討厭、泥土變得骯髒,使人們對大自然更加卻步。

「最重要的是讓人們主動踏出認識自然的第一步。」因此兩人開辦生態協會,定時舉辦講座、展覽、導賞團、生態攝影、親子活動等等,讓香港人都有機會認識大自然這瑰寶,令他們不再感到與大自然疏遠。

人們對中華白海豚既不陌生,亦不抗拒,出海觀察就成為認識自然的其中一步。Samson表示,中華白海豚雖然不是香港獨有物種,但牠們是香港水域的「原居民」,與世界其他地區發現的中華白海豚是不同族群。「牠們居住的水域一帶正有多個基建發展,受到很大的破壞,這一刻仍能親眼看到的中華白海豚是彌足珍貴的。」因此,出海觀賞白海豚活動不單讓參加者可親身感受自然,更可引導他們反思人類行為如何破壞自然,讓一個簡單的導賞活動帶有深一層意義。


Samson,Iris和樂樂在去年「生物多樣性同樂日」與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合照。

「第三條機場跑道、港珠澳大橋都在中華白海豚居住的海域興建。若以人類生活為例,自己家旁有大型地盤日夜施工、鄰居也在鑽牆裝修,自己都感到討厭,很想離開。」Iris表示,近年四周環境不斷受到破壞,使香港出現中華白海豚的數目不斷減少,其中部分海豚遷往較遠水域居住,更有部分因不適應四周環境劇變而死亡。「很多人不明白破壞環境會嚴重影響生物的棲息地,不單一種物種面對威脅,而是整個生態都可能會消失。牠們比我們更早在這個地方生活和繁衍,卻被我們以經濟發展為由而趕絕,甚至死亡,是可悲的!」

Samson補充,社會經常將保育和經濟二元對立,更不斷強調若不進行工程,會令香港有多龐大的經濟損失,使環境評估工作受到莫大的挑戰。「大自然不可用錢去衡量,損失後更無法用錢去彌補。」他表示,大自然與人類的時間觀念完全不同。當代人破壞環境後,難以在有生之年看到環境恢復,大自然很多時都需要幾個世紀時間才能撫平傷口,部分更留下永久的傷痕。「大自然是不懂發聲的,若要等到環境失衡、人們受到威脅時才醒覺就太遲了。」

香港這彈丸之地擁有無數物種和不少珍貴獨有物種,令人驚歎。保護環境不是一時三刻,更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模式。以欣賞和關心的態度看待環境,就會懂得如何愛惜香港珍貴的自然生態。香港生物多樣性是眾人的寶庫,若不珍惜,我們現時看到的香港生態將很快成為歷史。


Samson曾參與製作或編寫超過20本環境教育或綠色旅遊書籍,著作之一《濕地小動物》。


 

版權所有©2016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返回頂部